《運動改造大腦》:動起來,能解決你99%的內耗

由 月影說職場 發佈於 職場

'25-10-05

01

你是否也曾陷入這樣的精神困境:明明沒做什麼,卻感到身心俱疲;腦海裏彷彿有個永不停歇的批評者,反覆回放着過去的失誤,並擔憂着未來的風險。

這種無謂的、指向內部的自我消耗,便是這個時代最普遍的精神症候——內耗。

然而,破解之道或許遠比我們想象的更爲直接。它不是正念冥想,也不是心理治療,而是我們與生俱來、卻日漸遺忘的本能:運動。

神經科學的研究正在揭示一個顛覆性的結論:當你感到內心一片混亂時,你最需要的不是躺下思考,而是起身流汗。

02

這番結論,與哈佛大學醫學院臨牀副教授約翰·瑞迪在《運動改造大腦》中的核心觀點不謀而合。

他在書中通過大量案例與實驗證實,運動不僅僅是鍛鍊身體,更是一種極爲高效的“精神手術”。

當我們在奔跑、跳躍、流汗時,我們的大腦內部正發生着一場精密的化學盛宴:代表壓力的皮質醇被清除,而帶來愉悅的多巴胺、穩定情緒的五羥色胺、促進細胞新生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則大量分泌。

這正如同爲生鏽、卡頓的大腦齒輪進行了了一次徹底的清洗和上油。運動,本質上是一次對大腦硬件的重啓與升級。

03

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鮮活例證:

那位因項目失敗而陷入深度自我懷疑的朋友,在堅持晨跑三週後告訴我們:“五公里跑完,雖然身體疲憊,但腦海裏那些‘你不行’的聲音奇蹟般地消失了。”
那位被產後抑鬱困擾的新手媽媽,在加入瑜伽班後感慨:“在專注於一呼一吸與身體延展的那一刻,我終於從焦慮的思緒中奪回了控制權。”

這並非個例。臨牀心理學家發現,有氧運動對於緩解輕中度抑鬱和焦慮的效果,幾乎與藥物相當,且毫無副作用。

你的內耗,常常並非源於思想的困境,而是身體的停滯。

04

曾幾何時,一篇《停止內耗,從做個“莽夫”開始》的爆文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相:過度思考是行動力的墳墓。我們總在頭腦中預演各種困難,卻被自己想象的怪物嚇退了腳步。

運動,正是對抗這種“思維反芻”的最強武器。

它用一種近乎物理的方式打斷你的糾結:當你的身體全力衝刺時,你的大腦便沒有多餘的精力去餵養那些虛無的焦慮。運動帶來的輕度疲憊,反而成爲了最好的精神安定劑。

君子不立於“思緒”的危牆之下。

當內心的風暴開始醞釀,最有效的應對不是與之辯論,而是用身體的行動,直接改變你大腦的天氣。

05

談論運動解決內耗,並非否定思考的價值,而是倡導一種 “身心合一”的生存智慧

古希臘哲人在兩千多年前便在山間漫步中進行哲學思辨,他們早已洞悉:身體的移動,能夠解鎖思想的困局。

作家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中寫道:“在奔跑中,終於迎來了類似‘無’的境界。我是爲了獲得空白而奔跑。”

這種“空白”,正是對無休止內耗的最有力清空。

對於那個被困在思緒迷宮中的“我們”,能做的最高效的選擇,便是這八個字:啓動身體,停止空轉。

不必糾結於何種運動最優,也無需設定過高的目標。穿上跑鞋下樓快走三十分鐘,或是跟隨視頻完成一刻鐘的燃脂操。當你讓身體流動起來,你會發現,那曾經佔據你心神的99%的內耗,已然在汗水中悄無聲息地蒸發了。

#打工人逆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