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氣候特使:中英深化氣候能源合作有四個重點方向

由 財經雜誌 發佈於 財經

'25-11-21

雷切爾·凱特(Rachel Kyte)在COP30上發言。圖片來源:國際可持續發展研究所(IISD)





即便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地緣政治環境中,氣候與能源領域的合作依然能夠發揮穩定局勢的作用,併成爲推動全球進步的重要動力。”



文| 《財經》研究員 黃凱茜 馬銘澤

編輯 | 馬克


英國已重返全球氣候外交的前沿。2024年9月,英國工黨政府任命雷切爾·凱特(Rachel Kyte)擔任英國氣候特使——這一職務曾被上屆政府撤銷。氣候特使同時向英國外交大臣與能源安全與淨零排放大臣彙報,職責是致力於在氣候與清潔能源領域的高級別外交參與。

凱特曾擔任世界銀行氣候變化副總裁與特使、聯合國祕書長髮起的“人人享有可持續能源倡議”特別代表,是國際氣候談判領域的資深人士,她在《巴黎協定》達成的過程中,在氣候融資議題上發揮了關鍵的推動作用。

正在巴西貝倫舉行的聯合國第30屆氣候大會(COP30)上,氣候融資是英國代表團的關注重點之一,尤其是如何爲發展中國家適應與減緩氣候變化提供資金支持。談判議題方面,英國已與包括歐盟在內的83個《巴黎協定》締約方共同發起了推動全球制定“化石燃料退出路線圖”的倡議。在本次大會主要議題之一的公正轉型方面,英國代表團支持制定關於公正轉型的政策工具箱,併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組成機構提供相關指導。

在COP30前夕,凱特對話《財經》,表示中英在綠色金融、碳市場建設、電力市場改革、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與生物多樣性的等方面有廣闊合作空間。“我們將繼續與中國合作,通過外交手段推動全球氣候行動,同時通過務實的技術合作,在現實世界產生可衡量的影響。”

以下是對話內容節選:

《財經》:《巴黎協定》達成已有十年,當時的氣候雄心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您認爲本世紀內力爭將地球升溫控制在1.5°C(攝氏度)的目標是否仍然可以實現?

凱特:首先,必須肯定我們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取得的巨大進展。《巴黎協定》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全球框架,它確實帶來了實質性的成果。這個多邊機制讓地球從原本超過4°C的升溫路徑上,轉向當前2.6°C的水平。這就是集體行動的力量。

與此同時,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大幅下降,投資快速增長。這不僅反映了氣候政策的作用,也反映出清潔能源在經濟上越來越具競爭力。

以英國爲例,我們的淨零經濟在2023年-2024年間增長了10%。在中國,從電動車到光伏、電池等清潔能源產業,正在成爲經濟增量的重要支柱。這些例子都說明能源轉型正在發生,並在推動經濟繁榮。

但是,我們目前確實脫離了1.5°C的軌道,而且拖延轉型的代價正在不斷上升:基礎設施受損、極端高溫導致的生產力損失、供應鏈中斷……氣候變化的影響已不是未來風險,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且加速惡化。

因此,我們必須坦誠地面對挑戰的規模。要讓1.5°C目標仍有希望,取決於四點:

·全球排放必須立即達峯,各國應提交與1.5°C目標相匹配的2035年NDC(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

·全面落實2023年COP28全球盤點的承諾,包括2030年前可再生能源裝機增加三倍、逐步擺脫化石能源;

·顯著增加對南方國家(Global South)的資金支持,以推動公正轉型,釋放新興經濟體潛力;

·最重要的,是重申對多邊主義的承諾。

方向已經非常明確,但我們必須共同加快速度。

《財經》:氣候資金一直是談判中最具爭議性的焦點之一,如何縮小分歧形成共識?

凱特:資金始終是氣候談判中最艱難的部分。但應對氣候變化和自然損失,是符合所有國家的核心利益的,它能強化能源安全和糧食安全,並通過綠色轉型推動經濟增長。

我們需要走出“誰來買單”的二元式爭論,應該探索可擴展、更公平的解決模式。具體而言,應該採取一種更多元化的“全來源”(all sources model)融資框架,納入公共、私營、多邊與慈善資本。資金應投向效果最顯著的領域,尤其是適應氣候變化與發展韌性方面。同時,要改革現有的金融體系,使資金能夠更高效地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歸根結底,這關乎爲所有國家構建一個更可持續的未來:建立更強的夥伴關係、更具韌性的經濟體系,留給後代一個更安全的地球。

《財經》:當前更多佔據全球注意力的是經濟下行壓力、貿易爭端和地緣政治衝突,氣候議題在國際多邊議程中有所弱化,如何才能提高各方應對氣候問題的積極性?

凱特:的確,全球注意力正在被多重挑戰分散。但氣候變化並不是一項孤立議題,它與地緣政治緊密相連。氣候變化會加劇環境的脆弱性,引發人口流動,削弱經濟韌性。如果忽視它,反而會令其他問題更難解決。

我們必須重新把氣候和能源政策錨定回有關經濟和安全的討論中。能源轉型直接關係到競爭力、能源安全和長期增長。

其次,必須戰略性地利用多邊平臺,例如G20(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峯會)、COP(聯合國氣候大會),以及各類國際金融機構,把氣候問題持續放在外交議程上。

再次,要動員規模化的融資。使用混合融資工具和風險化解工具,並推動國際金融機構改革,以撬動私營資本,特別是引導其更多流向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

最後,我們要講好氣候行動的“故事”,要清楚傳遞這樣一個事實:氣候與能源政策能帶來切實的就業、創新和安全。公衆需要了解,氣候行動不是負擔,而是一種戰略優勢。

這不是靠渲染危機來重新吸引注意力,而是要讓人們看到,在當下所面臨的諸多挑戰中,氣候行動其實是最明智、最具前瞻性的回應。

《財經》:英國與中國開展氣候合作的空間有多大?在更廣泛的緊張局勢下,哪些共同點或合作機會仍然存在?

凱特:在氣候領域保持合作至關重要。

擁有龐大人口規模的中國,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可持續能源投資國。無論是煤炭、可再生能源、交通、電力系統還是土地利用方面,中國的政策選擇將深刻影響全球的碳排放軌跡。

我們也清楚,能源轉型爲中國和英國帶來的機遇是巨大的,關乎能源安全、優質就業、更好的生活質量和可持續增長。這些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真正的戰略利益。

中英兩國之間已經存在許多合作基礎,並有進一步深化的空間,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綠色金融:倫敦和上海都是全球金融中心,可以在標準、信息披露和資本動員方面加強合作,推動可持續投資;

·碳市場建設:英國是最早建立碳市場的國家之一,中國則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體系,雙方在技術、方法學等方面的合作潛力很大;

·電力市場改革:兩國都面臨在傳統電力系統中消納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挑戰,雙方加強協作,有望加速部署可再生能源,提高電網韌性;

·基於自然解決方案與生物多樣性:從可持續農業到生態系統修復,中英兩國在相關議題上擁有共同關切,且合作正在不斷深化。

氣候危機不會因爲地緣政治而暫停,我們的應對也不應停滯。

《財經》:在氣候與能源領域,英國與中國的互補性體現在哪裏?未來有哪些合作機會?

凱特:中英兩國在全球能源轉型中的優勢高度互補。

英國的優勢在於市場設計、監管創新和金融體系架構。例如,碳排放交易體系(ETS)和差價合約(CFD)機制有效促進了投資、降低了成本。我們的法律和政策框架支撐着淨零目標的雄心,也在海上風電、能效提升、能源系統集成等領域積累了深厚經驗。

英國在2024年9月正式關閉了最後一座燃煤電站。這一里程碑式的轉變依靠的是明確的政策信號、市場機制改革,以及對清潔能源的持續投入。我們認爲,這一模式具有可借鑑性,也希望更多國家能夠走上類似路徑。

中國的優勢在於無可比擬的規模和速度。中國在太陽能、風能和電池等技術部署上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僅2024年新增的可再生能源裝機就超過了全球其他國家的總和。中國通過試點項目推動政策創新,也體現出務實且具適應性的改革路徑。

這使雙方在市場機制等關鍵領域形成了強有力的契合點。通過共同學習和技術交流,兩國有望在塑造全球標準方面發揮實質性的影響力。

此外,中英兩國也共同承擔着幫助發展中國家推進能源轉型的責任,使全球轉型更加包容、公正、有韌性。

即便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地緣政治環境中,氣候與能源領域的合作依然能夠發揮穩定局勢的作用,併成爲推動全球進步的重要動力。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