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顯示:超三成居民投資者每月進行1-3次股票交易

由 財經雜誌 發佈於 財經

'25-11-21




調研結果顯示,近七成受訪者的金融健康狀況處於較好水平。但部分受訪居民在財務掌控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中小企業主則面臨個人與企業金融健康管理的雙重挑戰


文|《財經》研究員 程維妙

編輯|張穎馨


“最近一年中,居民投資者的股票交易頻率情況爲:9.7%反映每天至少交易一次,27.8%表示每週交易1次-4次,佔比最高的是每月交易1次-3次(34.6%)。”

“從股票持有情況來看,近半數投資者股票資產集中在1個-2個行業內,多元化配置不足。37.6%的投資者只持有1只-3只股票,47.6%持有4只-10只股票,反映出多數投資者持股高度集中。”

“在追漲殺跌方面,約半數居民投資者仍存在追漲殺跌傾向。”

如上調研結果來自中國中金財富證券與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下稱“CAFI”)11月18日聯合發佈的《擁抱金融健康:財富管理助力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路徑與實踐》白皮書(下稱《報告》)。據悉,此次調研時間爲今年6月中下旬,以普通居民爲主要對象,樣本平均年齡爲46歲,本科及以上學歷者佔近半數;調研同時摸底了中小企業金融健康現狀。

調研結果顯示,近七成受訪者的金融健康狀況處於較好水平。但是,部分受訪居民在財務掌控力、管理金錢方式、投資未來能力和風險防範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短板;中小企業主則面臨個人金融健康管理與企業金融健康管理的雙重挑戰,居民和中小企業主均有提升財富管理能力的需要。

另據《報告》,此次調研主要聚焦普通居民參與權益市場的方式、頻率等。長期以來,中國居民資產配置一直表現出較爲明顯的“重房產、輕金融”傾向,但近年這種相對單一的資產配置模式面臨着新情況和挑戰。就此,《報告》認爲,通過參與權益市場等方式推動資產配置多元化,對於提升居民金融健康水平具有積極意義。

“資本市場是賦能居民和中小企業提升金融健康非常重要的一個路徑。”CAFI研究員、課題組負責人侯力銘介紹,但現實中還存在着很多挑戰。比如在居民端,中國很多居民參與到權益市場投資後,往往表現出多種行爲偏差,如過度交易、短期持有、追漲殺跌、熟悉效應、配置集中等。金融素養和投資經驗不足,會導致他們出現一些非理性的投資行爲。

《報告》進一步指出,構建良好的投資行爲習慣至關重要。雖然理性投資策略無法確保獲得絕對收益,但其能夠有效降低行爲偏差的發生頻率並減少極端損失概率,爲長期財富積累提供更穩定的保障。

推動居民金融健康水平提高之外,參與權益市場亦有利於提升居民的財產性家庭收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包括勞動報酬收入、財產性收入等,中國居民2025年前三季度財產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佔比爲8.1%,歐美特別是美國約20%。”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認爲,“十五五”期間要進一步擴內需,居民消費依靠的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潛在增長能力。目前,中國居民財產性收入主要來自存款利息、固定收益產品等,來自權益類產品的比重非常小,市場價值有待進一步挖掘。

此外,據上述調研結果,就中小企業金融健康狀況而言,部分中小企業存在過度依賴銀行貸款等間接融資方式,導致財務槓桿率相對較高;有些企業主個人財務與企業財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同現象,增加了風險相互傳導的可能性等。

居民和中小企業主應如何提升金融健康水平?《報告》給出如下建議:首先,持續提升金融素養,適當尋求專業支持。主動學習金融市場知識,適當尋求外部專業的投資意見。其次,優化資產配置結構,分享經濟增長紅利。在風險承受範圍內,適度參與權益市場投資,注重長期投資,避免頻繁交易。再者,加強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優化融資結構。完善財務管理與風險隔離體系,利用綜合金融服務與產業資源,提升融資能力,拓寬融資渠道。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