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出清期:效率拼殺、現金爲王

由 是史大郎 發佈於 財經

'25-11-21

*此圖由AI生成

作者| 史大郎&貓哥

來源| 是史大郎&大貓財經Pro


大擴張時代,已經結束了。


今年雙十一,全網交易總額近1.7萬億,但是似乎又有點悄無聲息,大家都習慣不再看什麼“戰報”了,平臺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但是消費者似乎已經沒那麼瘋狂了。


當然了,這是好事情,消費者或者說消費社會,越來越成熟。


但是,對於電商行業來說,似乎又有點艱難,大家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行業卻進入了出清期。


去年的時候,有業界大佬預測,“未來五年中國電商的滲透率將超過40%”,而這個預測還是基於“目前30%的水平”。


但是,現實卻不樂觀,今年1-9月份,電商滲透率是25%,還有15個點的差距,甚至“30%的水平”,都是有水分的。


中國電商滲透率的天花板,是2023年的27.6%,2024年下滑到了26.8%。


過去的十多年裏面,電商行業經歷了高速擴張以及技術革新,各種形態層出不窮,但是隨着互聯網紅利的退潮,增長也已經見頂,新增用戶已經不再是增長的來源了。


如果以前是“開疆拓土”的話,現在都是在“死守城門”,競爭陷入白熱化。


平臺之間在爭啥呢?用戶時長。


用戶每多停留一分鐘,就意味着多一分消費慾望,那麼這背後增加的就是品類的份額以及用戶的消費預算,這一分鐘能帶來訂單,就意味着成功。


在需求端的增量已經不明顯的情況下,平臺只能是卷供給了,各大平臺開始跨界打仗。


今年的“外賣大戰”,誰能想到美團、京東、淘寶會打成一團呢?


互相殺入對方腹地,已經是司空見慣了,現在的狀態,咋形容呢?


“所有平臺在做所有的事情”。


電商的存量競爭,已經進入一個怪圈,供給越來越同質化,卷完流量之後,增長仍在困境裏。


下一階段的出清,可能會更加迅速。


潮水退去,要怎麼穿越週期呢?


其實答案也很簡單,迴歸到零售的本質。


過去,大家樂於爭“王”,什麼“流量爲王”、“內容爲王”、“生態爲王”,大家都搞不同的玩法,做不同的業態,直播、小程序、即時零售、全渠道、全品類。


但是,這些只是手段,本質上,這些是在爲解決問題服務的:


更低成本的把貨搬到消費者面前;更高效地完成交易和履約;更好地完成消費者的消費體驗。


歸根結底,他們都在追求一件事兒,效率。


這個效率是供給與需求之間匹配的效率,把貨更低成本、更快速、更穩定地送到消費者手中,誰能完成得更好,誰就能贏。


這需要的是一種長期主義。


這需要持續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力、供需之間匹配的能力、面對衝擊穩定基本盤的能力,還有就是不被短期競爭拖入泥潭的能力。


舉個例子,補貼,在追逐增量的時候,絕對是利器,用補貼換市場至今也是電商的明規則,但是補貼最後構建的增長是能力增長還是成本增長,就不是一碼事兒了。


補貼全用在C端,確實能帶來低價,但是補貼結束了呢?


通過犧牲商家利潤帶來的低價,註定不可持續。


如果補貼用在了供應鏈上,也能帶來低價,但是這種低價是通過更低的採購成本、更高的供應鏈週轉效率、更強的履約能力帶來的。


這種“低價”來自於效率,這種可持續的低價,就構築成長期發展的壁壘。


木桶原理說,“容量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板”,而對於平臺來講,底層能力,決定上限。


攤子鋪越大,短板就越多,不盲目擴張,反而更堅固。


用戰略定力來面對市場競爭,不被短期熱點牽着走,而是追求長期的結構效率。


在某種程度上,“慢就是快”。


而且,“手裏有糧,心裏不慌”,現在主打應該是現金爲王。


今年,這場由京東發起、阿里跟進、美團被迫接招的即時零售大戰,也就是所謂的外賣大戰,全是錢堆起來的,現金是大戰門票,也是勝負手。


大半年過去了,大家都在拼價格、拼補貼、拼毛利,利潤都被極致壓縮。


進攻和防守,全靠砸錢,目前,三家燒錢小500億,拼的就是財大氣粗,市佔率變化不小,美團從70%左右的份額,降到50%,降下來的份額,被阿里和京東瓜分。


這裏面,最沒錢的,就是美團,手裏現金1700多億,而京東在2000億級,阿里5000-6000億。


有諮詢機構預測,補貼完全停止後,外賣訂單整體份額,淘寶34.2%,京東33.5%,而美團只有28.9%,“老大變老三”。


格局未定,燒錢不止,賬上的現金依然是保障。


當然,現在電商的出清階段,大家拼的也不是現金“躺”在賬上,而是花錢的效率。


比如,這場即時零售大戰,外賣到底有沒有引流電商呢?


至少現在來看,不明確。


從時間線來看,電商增量是從國補開始的,外賣的拉動到底起了多少作用,很難量化,而當初內置的外賣頻道,也開始成立單獨APP,引流即將“證僞”。


對於沒參與的平臺來說,他們的“三國殺”倒是爲行業蹚雷了。


現在,電商出清階段,行業依然是重投入的階段,後續的現金拼殺,自然也不會少。


競爭進入深水區,平臺之間逐漸拉開差距,誰的現金更充足更有效率,才能支撐他們走到行業新週期的門口。


穿越週期,在新一輪的競爭中,才能繼續留在牌桌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