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不知不覺已經進入中伏了,這個階段是三伏中最爲炎熱的時候,因爲此時太陽直射點北移、地表熱量積聚達到峯值。這個時候不僅溫度高,而且特別的悶熱,大部分地區都呈現“上蒸下煮”氣候。

中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點,除了要應對最後的三伏天,同時還要爲入秋做好的準備。所以飲食起居要做足完全的準備。
進入中伏,無論有錢沒錢,牢記中伏的“4個忌諱”1不坐、2不吹、3要喫、4要曬!
一不坐
“石頭板凳涼悠悠,中伏一坐病來瞅”,中伏天最忌長時間坐在冰涼潮溼的地方。清晨的石凳、公園的木椅經過一夜露水浸潤,表面溫度往往比空氣低 5-8℃,加上 70% 以上的空氣溼度,就像一塊無形的 “吸溼海綿”,會順着張開的毛孔鑽進身體,尤其對老人和風溼患者更不友好。

聰明的古人早就想出對策:農民會墊上曬乾的玉米皮,老人隨身攜帶小棉墊,這些都是簡單有效的護腰方法。記住避開寒涼之地,就是對身體最無聲也最細緻的關懷。
二不吹
“空調房裏嘆清涼,轉身噴嚏流鼻涕”,中伏降溫最忌 “猛吹”。很多人從高溫戶外衝進空調房,對着冷風直吹,殊不知此時毛孔張開,寒氣會像小偷一樣趁機入侵。

正確的做法是把空調調至 26℃以上,風向朝上打,在出風口放盆水增加溼度。出汗後別急着吹冷風,先用乾毛巾擦汗,喝杯溫水讓身體慢慢降溫。老一輩常說 “扇扇子要搖肩膀,不直對肚臍”,這個小動作其實是在保護脾胃不受寒。
三要喫
“冬喫蘿蔔夏喫薑,不勞醫生開藥方”,中伏飲食講究 “熱食散寒”。綠豆湯是解暑神器,但做法有講究:體寒的人要把綠豆煮開花,加把大米變成粥;易上火的人則煮清湯,喝前撈掉豆皮減少寒性。南方人愛喫冬瓜海帶湯,北方人講究 “中伏喫伏羊”,其實都是利用溫熱食物促進排汗,比冰飲更能解暑。

記得有次母親讓我嘗過她用新鮮綠豆和幾片微苦的陳皮煮就一碗涼湯,剛入口時一絲苦味流過舌尖,可隨後回甘無窮,身上的煩熱也悄然退去許多。這難道不是大自然的精妙設計嗎?正如《本草綱目》中點明:“夏食苦,可助心氣”——夏味若苦,實則甜養身心!

四要曬
“中伏太陽毒,曬曬後背補”,很多人以爲夏天要躲太陽,其實選對時間曬太陽是極好的養生法。與正午 “毒如針” 的烈日不同,清晨 6-7 點的陽光像過濾過的暖爐,紅外線能穿透皮膚 3 釐米,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身體合成維生素 D。民間說 “曬背十分鐘,勝過喝參湯”,尤其適合久坐辦公室的人。

曬太陽也有技巧:避開上午 10 點至下午 3 點的暴曬,每次曬 15 分鐘即可,以後背微微發熱、額頭見細汗爲度。曬時可以戴頂草帽保護頭部,曬後喝杯淡鹽水補充水分。有趣的是,古人會在曬背時踮踮腳,這個動作能刺激湧泉穴,讓陽氣從腳底升起,比單純曬太陽效果更好。
以上就是關於中伏的4個禁忌,牢記1不坐、2不吹、3要喫、4要曬,就像老農民說的 “伏天要像貓一樣,動靜結合,不急躁”,跟着時節調整作息,才能在這 “上蒸下煮” 的日子裏,養出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