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場發生在南海的“遭遇戰”被曝光,雖未擦槍走火,但場面並不平靜。今年早些時候,法國“戴高樂”號航母打擊羣進入南海,這是法國推進“印太存在”戰略的一部分,也是其爲期五個月環球部署的一站。

戴高樂號航母打擊羣規模不小,除航母外,還包括三艘護航艦、一艘補給艦以及一艘攻擊型核潛艇。法國軍方公開宣稱,此次行動是爲了捍衛“國際水域的航行自由”,爲“地區安全”助力。實則,法國不是南海周邊國家,也非亞太主要安全玩家,卻一直自認爲是全球戰略國家,在印太地區有新喀里多尼亞、法屬波利尼西亞等海外領地,希望通過部署航母打擊羣,證明自己在全球安全事務、特別是印太地區的發言權。
法國航母一路從印度洋航行到菲律賓海,再進入呂宋海峽,最終抵達南海。在菲律賓專屬經濟區內,戴高樂號還與菲軍進行了聯合演練,包括反潛和空戰訓練,這種操作更像是在刷存在感甚至挑釁。然而,法國軍官沒想到,他們這波“秀肌肉”在南海沒激起浪花,反而遭到中國軍艦“熱烈歡迎”。

據法國軍方說法,其航母戰鬥羣剛進入呂宋海峽,就被中國054A護衛艦全程跟蹤。進入南海後,最多時周圍出現30到40艘中國海軍艦艇,還有可能中國航母山東艦也在南海活動。英國簡氏防務、美國國防部與中國國防部三方近年動態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亞太海域出現了近十年來最高密度的多國航母集結,法國“戴高樂”號航母戰鬥羣在南海遇到40艘中國海軍艦艇監視,成爲全球安全智庫熱議焦點。
從技術層面看,中國在南海的海軍力量具有壓倒性優勢。“戴高樂”號航母雖爲全球僅次於美軍的核動力航母,但整體戰鬥羣配置難以與中國山東艦相提並論。艦載機方面,戴高樂號只搭載22架“陣風M”戰鬥機,而山東艦常規搭載超40架殲 - 15B艦載機,單日出動能力超70架次,且岸基預警機與無人機系統能讓整個南海變成“透明戰場”。護航艦艇上,中國航母標配055型萬噸級驅逐艦,有112個垂髮單元,法國三艘護航艦垂髮總數才與之相當。此外,中國在南海還有岸基雷達、預警機和火箭軍等“地利”優勢。

面對中國海軍的包圍,法國高級軍官雖自誇航母戰鬥羣實力強大才避免衝突,但實際行動卻很謹慎。法方始終規避最敏感的臺海航線,與此前法國護衛艦單獨穿越臺海的強硬形成鮮明反差。法國官方對外宣稱“航行自由”,但此次航母編隊南海行動全程未靠近中國南海島礁12海里線,其護衛艦和補給艦選擇停靠琉球羣島,遠離臺灣,避免成爲區域衝突焦點。
多位國際防務專家指出,法國此舉既有跟隨美國“印太戰略”的考量,也有避免與中國發生正面衝突、維護對華經濟利益的現實需求。美國樂於看到法國等盟友插手南海,以此形成對中國的戰略壓力。然而,法國這次雖完成部署和演練,但並未實際獲利。中國回應剋制且堅定,既展示實力,也未升級局勢。

南海局勢複雜敏感,任何軍事部署都可能帶來誤判、衝突甚至擦槍走火的風險,若更多歐洲國家效仿法國將軍事力量投入南海,勢必讓局勢更復雜,中國不會坐視外部干涉,未來“圍觀”或許不會如此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