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了,挾諸侯以令天子

由 歷史其實挺有趣 發佈於 歷史

'25-10-06

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相關文獻來源。


(蠻悍之將 慕容彥超)

慕容彥超的確是很不好打,郭威派出戰將四員,精兵數千,效果也不是很好。

正月出徵,到四月份,慕容彥超抵擋的還是十分頑強。

這麼一整,又得勞駕郭威親征。

您看,這個時候,在後周開國之際,面臨着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政權中的武將出現了嚴重的斷檔。

猛將謀臣,誅戮殆盡,及至板蕩,方覺股肱無人。

這事兒怪不到郭威的身上,要從後晉的時代開始說起。

接下來有點老生常談了,雖然是常談,但是爲了把事情搞清楚,作者還必須要介紹一下。

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當年他爲了取代後唐,做出了一個影響整個五代歷史,甚至是之後幾百年歷史發展的決定,向契丹稱臣,把燕雲十六州給割讓了出去。

這是一個自毀長城的操作,燕雲十六州落入敵手之後,中原失去了抵抗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以前有燕雲十六州的時候,中原政權有主動進攻性,但是現在失去了這道天險,在軍事上就只能轉攻爲守,一下子就落入了被動。

長期防守的將士,是訓練不出來的,而且石敬瑭對契丹的卑躬屈膝,他會嚴重的損害中原武將的尊嚴和心氣,當時有很多後晉的將領因爲燕雲十六州的割讓,直接都辭職不幹了。

這是必然的,一箇中原政權的合法性不是“天命所授”而建立在異族的冊封上,那麼政權的向心力和尚武精神都會大打折扣。

後漢的開國皇帝劉知遠,當年他是石敬瑭的跟班嘛,他可以說是完整的目睹了後晉的屈辱和滅亡,所以他做皇帝之後,他就試圖要把這個情況扭轉過來。

可惜,天不假年,功業未就,劉知遠就死了。

接班劉知遠的,是劉承祐,劉承祐倒沒有像石敬瑭那麼沒骨氣,可他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在奸臣的挑撥下,他爲了集權,爲了鞏固統治,把後漢武將班底的能人牛人基本都殺了個遍。

本來後晉就沒留下多少人才,結果到劉承祐這還都殺差不多了,中原徹底無人了。

最後再說郭威,他繼承了後漢的疆土,但他同樣也繼承了被後晉,後漢折騰的爛攤子。

就比如史弘肇這個人,他當然難以稱之爲正面人物,但不可否認,他是一個帥才,而且是可遇不可求的,劉承祐瘋狂殺戮將帥,等於是人爲的造成了頂級將領的斷層,到郭威起兵,他身邊更多的中下層的軍官和地方節度使,他們能打仗嗎?能打,但是他們缺乏統籌全局,獨當一面的能力和威望。

(周太祖 郭威)

何況從五代以來,驕兵悍將造反叛亂是常態,郭威也是靠兵變上臺的,他比誰都清楚武將是多麼的不靠譜,郭威不敢,也不能完全信任那些非嫡系,或者資歷老的將領,而郭威能相信的,比如李重進,張永德,趙匡胤等人,他們太年輕了,還在成長之中,還沒有經歷過大戰的考驗。

造反的慕容彥超,他本身就是後漢歷史的產物,他的身份是前朝皇權結構的參與,他的頑強抵抗,恰恰說明了後周這個新王朝的權威還遠遠沒有建立起來。

武將缺乏到什麼程度,派誰上去都不好使,非得郭威親自出徵。

非常值得研究的一個細節是,郭威從開封出征,討伐慕容彥超的時候,他不是自己去的,他是和剛剛從河東戰場上撤下來王峻一起去的。

作者翻了一下兩版本五代史以及資治通鑑,沒有找到這塊的記載,不知道是王峻沒有和郭威商量,他直接就加入到了親征大軍中,還是郭威主動要求王峻一起去,或者是王峻向郭威打了報告,郭威批准他去的,反正王峻也在軍中。

這是很奇怪的。

王峻凱旋迴師的時候,他倒是真的主動請纓,建議郭威把自己派到戰場上去,但是郭威既沒同意,也沒拒絕,而是沒有回覆。

其實不回覆,就是一種拒絕,只是給你留了面子,但是很顯然,無論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王峻沒要這個面子。

後續王峻在攻打慕容彥超的過程中表現也非常不錯,甚至他是第一個攻破城池,登上城頭的,王峻這還有了先登之功。

破賊之日,峻督軍在城南,其衆先登,頗有得色。

您看,王峻當時還老開心了,他全然不知,這一次死的是慕容彥超,下一次死的可能就是他自己了。

慕容彥超的死是註定的,他的敗亡,不僅僅是因爲王峻能打,更加深層次的原因是,他個人的所有特質和選擇,都精準的踩在了時代轉折點的每一個致命陷阱上。

總結一下,就是他既沒能力,也不走運。

(自取滅亡 王峻)

這兩張仗打完之後,王峻在後周朝廷已經是風頭無量了,他是樞密使,又是宰相,皇帝平時他也不放在眼裏,他已經是權臣中的天花板了。

李重進,郭威的外甥,向拱,鄭仁誨,郭威的親信,這都是郭威還沒稱帝,在藩鎮時期的心腹成員了,但郭威爲了避嫌,爲了公平起見,稱帝之後都沒有立刻厚賞和重用這些人,一段時間之後,郭威才陸陸續續把他們提拔了起來。

皇帝用人,無可厚非,人家是皇帝,人家愛用誰用誰唄,頂多皇帝用錯了人,用成了大奸大惡之輩,你或許能說兩句,勸一下,但王峻跋扈慣了,倚仗自己的軍功,郭威提拔誰他都不樂意,都要冷嘲熱諷,明裏背地的干涉。

王峻還玩欲擒故縱,明明他想要操持大權,想要一直當官,卻裝病,說自己老了,不中用了,要隱退了。

他這邊跟皇帝說完自己要辭職了,下一秒他就聯絡了後周各地藩鎮節度使,要求這些節度使給皇帝上奏疏,內容是節度使們捨不得王峻,紛紛挽留王峻。

諸道各獻其書,帝驚駭久之,復遣左右慰勉,令視事...

看一下,郭威收到地方節度使們的來信之後,他的第一反應,是喫驚。

郭威爲什麼會喫驚?

想一下,讓全國各地的節度使同一時間給自己上奏疏,這不是王峻臨時起意就能做到的,這說明王峻早已經在地方經營了自己的勢力,而且影響力巨大,不然怎麼地方上能那麼聽話呢?

讓節度使們如此迅速,密集的聽從王峻的指揮,捫心自問,郭威自己也未必辦得到,這意味着在某種程度上,王峻的發號施令,比自己的聖旨詔書還有效。

這是什麼?

這古有曹操挾持天子號令諸侯,現在你王峻是挾持諸侯,來號令我這個天子了?

要換作者,作者是忍不了,可郭威真是包羞忍辱奇男兒,面對王峻這種溫和類型的挑釁,他是打碎牙活血吞,他不懂聲色,馬上就裝出極盡挽留王峻的樣子來,把王峻給穩住了。

說實話,後周武將這一塊,人才斷檔,青黃不接,王峻是難得的將帥了,只要他做的不是特別過分,郭威都可以忍讓他。

比如,王峻推薦了自己的學生做官,當時朝廷戶部有個侍郎,叫做趙上交,他認爲這不對,王峻這是破壞了朝廷選拔人才的制度,是不公正的,王峻大怒,二話不說就去找郭威,要郭威把趙上交貶出京師。

(後周王朝)

又比如,王峻推薦陳同,顏衎兩個人擔任宰相,郭威很爲難,因爲宰相這個職務他比較特殊,這個職務一般都是皇帝自己選拔的,你王峻要給皇帝安排宰相,這不像話,所以郭威就說:

“進退宰相,豈可倉卒?當徐思之。”

現在朝廷裏是有宰相的,把你推薦的這倆人安排上去,就得把原來的宰相擼下去,這是大事兒,不能馬虎啊,應該慢慢考慮。

你以一種僭越無禮方式給皇帝安排宰相,這就夠離譜了,可皇帝還是忍了,說話已經夠給你臉了,你這個時候你要是明白事理,就該退下來了。

不的,王峻不退,他不僅不退,反而是:

峻論請不已,語漸不遜。日亭午,太祖未食,峻爭不已。

他堅持自己的意見,和郭威爭辯了起來,而且說話時候很不注意,是出言不遜,他一直說,一直說到中午,皇帝都要喫午飯了,他還是沒有停下的意思。

逼得郭威實在是沒辦法了,只好安慰王峻:

"今方寒食,俟假開,如卿所奏。"

現在朝廷放假,沒人上班,等假期結束了,朕馬上就辦。

非得是這麼說,王峻才肯退下。

王峻啊王峻,你以爲你是霍光,你是王莽,你是曹操啊?

你這純純是在玩火啊。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古往今來,多少權臣一個接一個的倒下,可後人就是不能明白道理。

給一個執迷不悟的人講道理,是一件最沒有意義的事情,但作者還是要說:

一個人最大的價值,在於他能在多大程度上從執迷不悟的自我中解放出來,就如一個人站在懸崖邊上時,跳下去那不叫勇敢,後退一步纔是智慧...


參考資料:

《新五代史·卷五十》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

郭昌旭.後周藩鎮研究.湖北大學,2023

孟慶鑫.後周太祖郭威安排的輔政格局及其影響.蘭臺世界,2017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