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理應幫助我們祛除疾病或至少緩解症狀;若藥物反而讓人更加容易生病,則尤爲不幸。藥物副作用並不少見,但有些副作用格外嚴重。“我們發現,一類常用抗炎藥存在令人意外、潛在嚴重的副作用:它們會讓病毒在體內更易擴散。”挪威科技大學臨牀與分子醫學系教授Denis Kainov說。這類藥物被稱爲Janus激酶抑制劑(JAK抑制劑),廣泛用於臨牀,卻可能使機體對病毒感染更加脆弱。“在這些藥物的幫助下,更容易侵犯機體的病毒包括裂谷熱病毒、甲型流感病毒、腺病毒,以及導致COVID-19的SARS-CoV-2。”Denis Kainov說。上述病原體既常見又危險,單憑病毒本身已足以引發嚴重感染,更遑論再加上藥物的“助攻”。在發表於NAR Molecular Medicine的新論文中,研究團隊描述了JAK抑制劑如何促進病毒感染。“JAK抑制劑常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等自身免疫性和炎症性疾病。”論文第一作者、博士研究員Erlend Ravlo說。Erlend Ravlo說:“具體而言,這些藥物抑制了一條關鍵的免疫信號通路,該通路負責保護健康細胞抵禦病毒攻擊。”研究人員發現,巴瑞替尼(baricitinib)等藥物會減緩應對病毒感染所必需的基因表達。“這些基因在機體抗病毒反應中至關重要。”論文合作者、研究員Aleksandr Ianevski說。當這一信號通路被阻斷或減慢時,人體“抗病毒盾牌”被移除,病毒便能更輕易立足並擴散。團隊採用病毒學、類器官技術和基因表達分析等先進方法,研究了肺、眼、腦等來源的細胞以及實驗室培養的微型器官。Erlend Ravlo說:“儘管JAK抑制劑在抗炎治療中效果顯著,但我們的研究表明,對於潛伏或正在感染病毒的患者,它們可能潛藏風險。”研究結果提示,在病毒暴發期間,醫生爲患者處方JAK抑制劑時應格外謹慎。同時,研究人員指出,在受控實驗環境中,這種免疫抑制效應亦可用於疫苗開發或抗病毒藥物篩選。Aleksandr Ianevski建議開展更多研究,進一步闡明在疫情或大流行期間如何優化JAK抑制劑的使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