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內訌升級!美國拒絕制裁俄羅斯,歐洲怒斥“背後捅刀子”

由 科技生活快汛 發佈於 科技

'25-05-21

#5月·每日幸運籤#

特朗普政府近期的一連串動作,讓北約內部的分歧徹底暴露在聚光燈下。5月20日,《紐約時報》披露,特朗普在與普京通話後,明確拒絕跟隨歐盟對俄羅斯實施新制裁,並私下向歐盟領導人和澤連斯基施壓,要求俄烏“自己解決衝突”。這一表態不僅讓歐洲盟友措手不及,更被外界視爲北約“貌合神離”的標誌性事件。

自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美歐對俄羅斯的制裁清單已拉長到令人眼花繚亂的程度——從能源禁運到凍結資產,甚至波及俄羅斯的貓和樹。但如今,美國突然踩下剎車。白宮匿名官員透露,特朗普擔心新制裁會傷及美國企業利益,尤其是能源和金融領域。

其實,美國對俄能源依賴度低(僅佔進口8%),而歐洲高達40%的天然氣和27%的石油來自俄羅斯,若制裁加碼,歐洲企業可能因能源斷供損失慘重,而美國卻能趁機搶佔液化天然氣市場。

更深層的動機,或許藏在特朗普的“交易思維”中。早在今年3月,他便要求北約成員國將軍費開支提升至GDP的5%,並威脅“不付錢就不保護”。如今拒絕制裁俄羅斯,既是對歐洲施壓的籌碼,也是爲減少美國在全球事務中的“義務”——正如特朗普所言:“烏克蘭戰爭是歐洲的問題,美國不該介入”。



歐盟原計劃在6月的北約峯會上推動新一輪對俄製裁,但美國的“臨陣脫逃”讓這一努力瀕臨破產。默茨直言,歐盟將獨自加強對俄施壓,並支持烏克蘭實現停火。然而現實很骨感:歐洲能源價格已因制裁飆升,德國工業聯合會警告,若能源成本繼續失控,企業可能集體外遷。更諷刺的是,歐洲凍結的2000億歐元俄羅斯資產本被視爲戰後重建的關鍵資金,如今卻因美歐分歧遲遲無法動用。

專家指出,特朗普的“甩鍋”策略實則是將歐洲推向兩難:若跟進美國減少制裁,俄羅斯可能得寸進尺;若獨自加碼,經濟代價又難以承受。英國智庫學者斯卡齊裏坦言,歐洲至少需要5年才能填補美國留下的防務空白,而眼下“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忍受特朗普的批評”。

特朗普對俄態度的軟化,引發激烈爭議。前美國駐烏克蘭大使布林克批評這是“綏靖政策”,只會助長俄羅斯的擴張野心。但支持者認爲,持續制裁已陷入僵局——俄羅斯GDP在2024年意外增長1.2%,而歐洲卻因能源危機通脹高企,民衆抗議不斷。

更微妙的是,特朗普的“孤立主義”或許暗合部分美國民意。民調顯示,62%的美國民衆反對爲烏克蘭投入更多資源,認爲應優先解決國內經濟問題。這種“內顧傾向”與歐洲的安全焦慮形成鮮明對比:波蘭將軍費提升至GDP的4.12%,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超過3%,但仍難彌補美國撤出後的威懾真空。

這場制裁風波,折射出北約成立76年來最深刻的信任危機。一方面,特朗普不斷強調“美國優先”,要求盟友爲安全保護“付費”;另一方面,歐洲試圖通過增加軍費、建設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等方式“自力更生”,卻始終無法擺脫對美國的依賴。

新加坡學者黃奕鵬指出,北約的困境本質上是“責任分攤”的博弈:美國希望歐洲承擔更多防務成本,以便騰出手應對中國;而歐洲既想保持戰略自主,又難以承受獨自對抗俄羅斯的代價。這種矛盾在6月的北約峯會上或將徹底爆發——屆時,美國是否繼續“撂挑子”,歐洲能否拿出替代方案,將決定冷戰後的全球安全格局。

正如網友調侃:“以前是美國帶着歐洲打羣架,現在是大哥丟下一句‘你們先頂着’,自己溜去後排嗑瓜子了。”這場制裁鬧劇的背後,不僅是美歐利益的撕裂,更是一個時代的悄然終結。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