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成了當代打工人的贖罪券

由 月影說職場 發佈於 職場

'25-11-20

01

晚上八點,寫字樓的燈還亮着三分之一。
我熟練地收拾健身包,準備完成今天的“必修課”。同事抬頭打趣:“又去自律啊?”
我笑着點頭,心裏卻泛起一絲微妙的自嘲。

在跑步機上揮汗40分鐘,舉起那些冰冷的鐵塊,然後拍一張打卡照。
這套流程我重複了整整一年,但鏡子裏的自己似乎毫無變化——除了眼底多出的疲憊。

直到那個加班的深夜,我盯着健身房過期了的會員卡突然意識到:
我們這代人,好像把健身變成了另一種形式的“假裝努力”。

02

不知何時起,健身成了都市生活的標配。
朋友圈裏,人人都在曬跑步路線圖、瑜伽打卡、健身餐。
我們買最貴的運動裝備,辦最高級的會員卡,像完成KPI一樣對待每次訓練。

但這背後,藏着多少真實的自驅力,又有多少是源於社交壓力和自我安慰?
工作日加班到崩潰,週末強迫自己完成“懲罰性訓練”。
哪天要是沒去,負罪感便排山倒海而來,彷彿犯下了什麼不可饒恕的過錯。

我們用身體的疲憊,來掩蓋內心的空虛;用形式的自律,來麻痹真實的焦慮。

03

這像極了職場裏的“僞勤奮”:

  • 每天最早到崗最晚下班,實際效率低下
  • 參加會議必發言,但說的都是正確的廢話
  • 報各種培訓班,證書攢了一堆卻無一精通

我們害怕停下來思考,因爲思考會讓人直面那個不願承認的事實:
我這麼努力,爲什麼還是在原地打轉?

健身,某種程度上成了最體面的逃避方式。
至少當別人問起“最近怎麼樣”時,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
“挺好的,一直在健身。”

04

真正的健身,不該是負罪感的源頭,而是能量的補給站。
是時候重新思考我們與健身的關係了:

  1. 從“我應該”到“我需要”
    今天身體需要休息,那就好好睡一覺。真正的自律,是聽懂身體的信號,而不是對抗它。
  2. 找到讓你快樂的運動
    如果舉鐵讓你痛苦,試試舞蹈、爬山、游泳。可持續的自律,一定建立在愉悅之上。
  3. 拒絕健身完美主義
    偶爾缺席不會讓努力白費,持續進步比完美堅持更重要。

健身的終極目的,是讓我們成爲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更焦慮的自己。

05

現在,當我再次站在健身房門口,
我會先問自己:今天是真想運動,還是隻是爲了那張朋友圈打卡照?

真正的努力,不需要通過健身來證明。
就像真正的成長,從來不是看起來有多忙,而是你究竟成爲了什麼樣的人。

放下那些不必要的負罪感吧。
有時候,允許自己“不健身”,纔是更高階的自律。

#我要上頭條#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