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裏,最讓人頭疼的是什麼?
是無休止的加班,還是複雜的人際關係?微博上有一個高贊回答是:所有問題最終都表現爲人的問題,而所有“人的問題”本質都是矛盾。
處理不好矛盾,就成了內耗;處理好了,矛盾就是你進階的階梯。
毛澤東思想中的《矛盾論》與《實踐論》,正是我們應對職場紛擾的終極心法。它告訴我們:職場就是一個個矛盾的集合體,而解決問題的過程,正是你自身成長和迭代的最佳機會。

01 運用《矛盾論》:將衝突化爲轉機
一位產品經理網友,分享了他與研發團隊的“鬥爭”經歷。
在一次版本更新中,他爲提升用戶體驗,堅持增加一項複雜功能。而研發團隊則認爲這會大幅增加工期和不穩定性,雙方僵持不下,會議充滿了火藥味。
在差點吵起來的那一刻,他想起了《矛盾論》的核心:抓住主要矛盾。
他意識到,他與研發團隊的矛盾(是否做這個功能)是次要矛盾,而雙方的共同主要矛盾是“如何在有限時間內,最大化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想通這一點後,他不再固執於原方案,而是與研發一起頭腦風暴,找到了一個實現成本更低、同樣能提升核心體驗的替代方案。
看完這個案例,你有什麼啓發?
是不是感覺豁然開朗,從非黑即白的對抗思維,轉向了尋求統一戰線的雙贏思維?

《矛盾論》的精髓在於,它教會我們不對立,而是分析。 它讓我們看清,同事不是你的敵人,你們共同面對的挑戰纔是。
習慣性地將矛盾視爲“你死我活”,是職場中最毒的思維。一開口就是對抗和指責,只會讓問題陷入僵局。
真正的職場高手,懂得在矛盾中尋找統一性。他們把每一次衝突,都看作是優化流程、增進理解、展現解決問題能力的契機。

02 踐行《實踐論》:在事上磨,守住原則
《實踐論》給我們提出了八字職場箴言:“與事相處,不喪原則”。
這絕非讓人圓滑世故,而是強調意志堅定,並在與工作對象的互動中不斷修正自我,實現“認識-實踐-再認識”的螺旋式上升。
博主@小L分享過他的故事。作爲新人,他接手了一個混亂的項目。老闆讓他“不管用什麼方法,儘快搞定”。這意味着他可能要背棄一些自己的做事原則,比如充分測試、尊重流程。
他沒有直接說“不”,而是在每一次進度彙報中,都平靜地陳述:“老闆,我理解您對速度的要求。根據我的實踐,如果我們跳過A測試,短期內能快兩天,但長期有X%的風險會導致返工,影響更大。我建議我們採用B方案,它只多花4小時,但能基本規避風險。”
幾次下來,老闆不僅採納了他的方案,更對他“嚴謹且敢於堅持”的品質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事上磨礪,而不是在情緒裏打轉。 你的原則,需要通過一次次專業的實踐來捍衛和證明。這世上沒有憑空而來的信任,所有的信用背書,都源於你處理一件件具體事務時展現出的專業與堅定。

03 參透“治國規律”:在碰撞中成長
一個人的職業發展,同樣暗合組織發展的規律。真正的成長,往往發生在與現有體系的良性碰撞中。
一位從大廠跳到初創公司的總監分享了他的感悟。在成熟公司,他是一顆標準化的“螺絲釘”;而在初創公司,他帶來的成熟體系與管理層“野路子”的打法產生了激烈碰撞。
起初他無比痛苦,試圖全盤照搬舊模式。但很快他發現,這種碰撞反而迫使他思考:哪些是必須堅守的“內核”?哪些是可以適配新環境的“形式”?
在這個過程中,他不僅幫助公司建立了更科學的流程,自己也完成了從“大廠經理”到“業務操盤手”的蛻變。他深刻地認識到:進入新的環境,打破舒適圈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須。 與管理層的碰撞,非但沒有阻礙他,反而加速了他的成長與融合。

04 規劃“職業發展路徑”:選擇你的主戰場
觀察了無數人的職業生涯,最終無外乎兩條主流路徑:
一是走 “管理”之路,核心是“通過他人完成工作”,依賴的是識人、協調和資源整合能力。
二是走 “專業技術”之路,目標是成爲某個領域內“不可替代的專家”,依賴的是深度思考和持續的技術迭代。
這兩條路本身又是一對“矛盾”,沒有絕對的高下之分,關鍵在於選擇符合你稟賦與心性的那一條。
但無論選擇哪條路,《實踐論》強調的終身學習都是不變的底層邏輯。管理者的知識結構需要不斷拓寬,專家的技術庫需要持續更新。停止學習的那一刻,就是你職業天花板降臨的時刻。

▽
看過一張圖:職場如戰場,但你的武器不是刀槍,而是思維。
很多時候,我們就像圖中那個赤手空拳的人,面對問題只會本能地情緒反應,任由焦慮和抱怨脫口而出。
結果往往是,讓自己被動,也阻礙了職業的發展。
一個人有再漂亮的履歷,再強的能力,但若是一遇矛盾就陷入對抗思維,再好的底牌也會被打爛。
從今天起,請重新審視你職場中的每一個“矛盾”:
- 它是主要矛盾還是次要矛盾?
- 我能否與它“相處”,並在實踐中守住我的原則?
- 這次碰撞,是否正是一個打破我舒適圈的信號?
- 我的長期路徑,是管理還是專家?
學會《矛盾論》與《實踐論》的智慧,真的沒有那麼難。
點個贊吧,與所有在職場中奮鬥的朋友們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