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時重讀《毛選》:一切新生的東西,都在艱苦鬥爭中誕生

由 月影說職場 發佈於 職場

'25-11-21

01

深夜加完班,看着桌上堆積如山的方案,一種深深的疲憊感突然襲來。
創業第三年,團隊管理、業務增長、資金週轉的壓力如影隨形,前路彷彿被濃霧籠罩。

鬼使神差地,我從書櫃底層翻出了那本泛黃的《毛選》。
當讀到“一切新的東西都是從艱苦鬥爭中鍛煉出來的”這句話時,心臟像被重錘擊中。

原來我此刻經歷的迷茫與掙扎,不是失敗的信號,恰恰是新生命誕生前必經的陣痛。

02

這句話,寫在1937年的延安窯洞裏。
當時的紅軍剛經歷長征,人員銳減、裝備簡陋、內外交困。但毛主席看到的不是絕境,而是“新的東西”正在孕育的跡象。

他提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方法論:
“在危險中看到機遇,在困難中看到希望。”

這不僅是革命智慧,更是個體在困境中實現認知突圍的唯一路徑。
當我們覺得撐不下去時,往往正是蛻變的開始。

03

回顧歷史,所有新生力量的成長規律驚人地一致:

  1. 戰略上藐視:把困難看作紙老虎
    創業第三年的瓶頸、三十歲的職業焦慮、複雜的人際關係...當你把它們看作不可逾越的大山,它們就是大山。但當你認清它們“紙老虎”的本質,你就獲得了第一份心理優勢。
  2. 戰術上重視:把每個問題分解到最小單元
    《矛盾論》教會我們找到主要矛盾。業務的根本問題是產品還是渠道?人生的卡點是能力還是選擇?聚焦最關鍵的那20%,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
  3. 建立根據地:保存並發展核心力量
    在最困難的時期,紅軍依然堅持建立根據地。對你而言,這個根據地可能是你的專業能力、健康作息,或者三五個真正支持你的朋友。守住它們,你就有了翻盤的資本。

04

這讓我想起任正非的一段話:
“華爲二十幾年都只做一件事——持續進行戰略突圍。就像紅軍長征,一路被圍追堵截,但始終在尋找突破口。”

事實上,所有卓越的個人與組織都深諳此道:

  • 比亞迪在電池領域深耕十年,纔等到新能源汽車的爆發
  • 董宇輝在轉型直播初期遭遇冷眼,卻堅持用知識帶貨殺出重圍
  • 你我在每個看似無望的深夜裏堅持學習,纔等來了職業生涯的轉機

那些殺不死你的,最終都會成爲你戰略突圍的根據地。

05

合上書,窗外的天色已經微亮。
我重新打開電腦,把困擾已久的問題逐個拆解:
核心團隊怎麼帶?業務流程如何優化?新的增長點在哪裏?

答案依然不會自動出現,但我的心態已經完全轉變。
因爲我知道,此刻的每一個困難,都是在爲即將誕生的“新的東西”提供鍛鍊的熔爐。

如果你也正處在人生的突圍時刻,不妨重溫這句話:
“鬥爭,失敗,再鬥爭,再失敗,再鬥爭,直至勝利——這就是人民的邏輯。”

迷茫不是結局,而是新生的開始。
在這場個人的“長征”中,你的堅持就是你的延安,你的勇氣就是你的星星之火。

而一切新的東西,正在這場艱苦鬥爭中,悄然孕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