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官員:美誤判中國崛起的程度,中美需要從衝突的懸崖上撤退

由 劉白惜 發佈於 歷史

'25-07-09

美國前官員休·德桑蒂斯(Hugh De Santis)在《國家利益》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重磅文章,直言美國對中國崛起的誤判已經到了令人擔憂的地步。

他認爲,美國低估了中國發展的速度和影響力,導致兩國關係如今站在了衝突的懸崖邊緣。

休·德桑蒂斯是誰?他說了啥?

先說說這位休·德桑蒂斯。他不是什麼隨便喊兩句的評論員,而是實打實的外交老手。德桑蒂斯在美國國務院幹過大事兒,特別是在政策規劃司當過高官,冷戰時期還參與了對蘇聯的政策制定,經驗不是一般的豐富。

這次他在文章裏開門見山地說,美國對中國崛起的判斷完全掉鏈子了。他覺得,美國一直把中國當成一個“發展中國家”,壓根沒料到中國能在經濟、科技、軍事上躥得這麼快。這種誤判,讓美國在應對中國時老是慢半拍。

德桑蒂斯的核心觀點很簡單:美國得承認自己看走眼了,中國不是那個可以隨便捏的軟柿子。他還警告說,如果中美繼續這麼槓下去,遲早得出大事兒。所以他呼籲雙方趕緊從衝突邊緣退回來,別再火上澆油了。這話聽着挺實在,不像有些政客光會喊口號,他是真的想找條路子解決問題。

美國到底誤判了啥?

經濟崛起:美國以爲中國會“聽話”

德桑蒂斯在文章裏點出了美國對中國的幾大誤判,首先就是經濟方面。過去幾十年,美國一直有個幻想:中國經濟一發展,肯定會走上“民主化”的路子,最後乖乖融入西方那一套國際體系。可現實呢?中國壓根沒按美國劇本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蹦躂得飛快,從“世界工廠”變成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22年中國的GDP已經超過18萬億美元,佔全球的18%左右,這可不是小數目。

更讓美國沒想到的是,中國還搞出了“一帶一路”和亞投行這樣的“大招”。“一帶一路”覆蓋了140多個國家,投資規模上萬億美元,直接拉動了沿線國家的基建和貿易。亞投行成立才幾年,就有100多個成員國,連美國的一些盟友都跑去湊熱鬧。美國原以爲中國會老老實實跟在後面跑,沒想到中國直接自己搭了個臺子唱戲,國際影響力蹭蹭上漲。

科技飛躍:從“跟跑”到“領跑”

再說科技,德桑蒂斯特別提到,美國一直覺得中國就是個“技術模仿者”,頂多抄抄西方的東西。可這幾年,中國在人工智能、5G、量子計算這些尖端領域直接殺出重圍,甩開了好多國家。拿5G來說,華爲的基站設備全球市場份額一度超過30%,技術上比美國還領先一步。人工智能方面,中國2021年的專利申請量佔了全球一半以上,論文發表量也遙遙領先。量子計算領域,中國“九章”量子計算機的速度比谷歌的還要快好幾倍。

美國之前壓根沒把中國當回事兒,以爲技術制高點永遠是自己的。現在一看,中國不僅追上來了,有些地方還超車了,這讓美國坐不住了。德桑蒂斯就說,這種誤判讓美國在科技競爭中喫了大虧。

軍事進步:低調但硬核

軍事上,美國也低估了中國的速度。德桑蒂斯沒細說具體數據,但咱們可以看看公開的信息。中國海軍這十幾年跟開了掛似的,055型驅逐艦、航母“福建艦”下水,連美國智庫都承認,中國海軍的艦艇總數已經超過美國,2023年達到了370多艘。而且中國的東風系列導彈,特別是高超音速導彈,直接威脅到了美國的軍事優勢。美國之前覺得中國軍事上還得幾十年才能趕上,結果人家低調幹大事兒,硬是把差距縮小了。

總的來說,美國的誤判就是把中國想得太簡單了,以爲自己能永遠壓着中國。可中國用事實證明,它不是隻會跟在後面跑的小弟,而是有自己路子的大玩家。

中美關係爲啥這麼僵?

過去幾年,中美關係真是越來越糟,貿易戰、科技戰、地緣政治摩擦,哪兒都少不了火藥味。德桑蒂斯在文章裏也提到了這些事兒,咱們來捋一捋。

貿易戰:打了個兩敗俱傷

2018年,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發起了貿易戰,加了好幾輪關稅,想逼中國讓步。可結果呢?中國沒服軟,反而推出了反制措施,美國的農民、企業反而叫苦連天。2022年美國對中國商品的平均關稅還在19%左右,中國對美出口雖然受了點影響,但整體還穩得住。倒是美國自己的供應鏈亂了套,通貨膨脹還加劇了。這場仗打了幾年,誰也沒佔到便宜,反而讓兩國關係更僵。

科技戰:美國使勁卡脖子

科技領域,美國更是下狠手。2019年,華爲被美國拉進“實體清單”,斷了芯片供應,想把華爲掐死。可華爲硬是靠着自己的鴻蒙系統和5G技術撐了下來,還在全球市場站穩了腳跟。美國還拉着盟友抵制中國5G,結果呢?歐洲好多國家照樣用華爲的設備,因爲性價比實在太高。美國這招“卡脖子”沒徹底奏效,反而逼着中國加快了自主研發。

疫情口水戰:火上澆油

2020年新冠疫情一來,中美關係徹底炸了鍋。美國政府一口咬定病毒是中國“放出來”的,各種甩鍋言論滿天飛。中國這邊也不甘示弱,直接懟回去,說美國纔是疫情應對的失敗者。兩邊你來我往,外交關係降到了冰點。德桑蒂斯就說,這種互相指責一點用都沒有,只會讓矛盾更深。

地緣政治:亞太地區劍拔弩張

亞太這邊,美國搞了個“印太戰略”,拉着日本、澳大利亞、印度圍堵中國。中國這邊也沒閒着,南海建島、軍演不斷,兩邊針鋒相對。2023年,美國還在臺灣問題上頻頻挑釁,中國直接加大了軍機巡航的力度。中美在這塊兒的博弈,真是讓人捏把汗。

總結下來,中美關係僵到這份兒上,既有美國的誤判,也有雙方互不退讓的硬碰硬。德桑蒂斯看得很清楚,這麼下去誰都討不了好。

德桑蒂斯給的“解藥”靠譜嗎?

面對這堆爛攤子,德桑蒂斯沒光顧着批評,還提了幾條建議,想讓中美關係緩一緩。咱們看看他到底說了啥,能不能真管用。

接受現實,別老想着當老大

首先,德桑蒂斯勸美國得認清現實,中國崛起不是夢,是真事兒。他覺得,美國老抱着“單極世界”的想法不放,已經不合時宜了。現在世界是多極化的,中國作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地位擺在那兒,美國得學會接受。說得直白點,就是別老想着當唯一的老大,跟中國和平共處纔是正道。

這話聽着挺有道理。畢竟中國經濟體量在那兒,國際影響力也不容小覷。美國要是還一門心思壓着中國,只會把自己搞得更累。

別把中國當敵人,能合作就合作

第二條建議,德桑蒂斯說美國別老把中國當敵人看,而是試着當個能合作的夥伴。他舉了幾個例子,像氣候變化、全球衛生、核不擴散,這些都是中美能一塊兒乾的事兒。比如氣候變化,中美加起來佔了全球碳排放的40%多,要是能聯手減排,對全世界都是好事。疫情這事兒上,要是兩邊早點合作研發疫苗,說不定也能少死點人。

這想法挺實在。中美在這些全球性問題上確實有共同利益,合作起來不光對自己好,對全球也有利。不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兩邊現在這股敵對勁兒,哪那麼容易放下?

多聊聊,少誤會

最後,德桑蒂斯強調得靠外交對話解決問題。他說,中美得通過高層會談、多邊機制多溝通,別老憋着誤會。他覺得,只有聊開了,才能找到解決分歧的辦法,避免擦槍走火。

這點沒啥毛病。對話總比冷戰強,2021年拜登和習近平的視頻會晤多少緩和了點氣氛。可問題在於,聊歸聊,要是雙方底線不松,談了也白談。

專家咋看?中美關係往哪兒走?

德桑蒂斯的文章一出,評論界炸開了鍋。有人覺得他太理想化了,說中美之間的矛盾是結構性的,不是幾句好話就能解決的。比如,美國想保住霸權,中國想發展壯大,這兩件事兒天生就對不上,想合作也得先把底線談攏。可也有人覺得,他說得接地氣,眼下這局勢,雙方確實得冷靜下來,多找點合作的點,不然真打起來誰都喫不消。

從現實看,中美關係短期內估計還是會緊繃着。2023年,美國中期選舉剛過,共和黨那邊又開始拿中國說事兒,拜登政府也不敢示弱,估計對華政策還會硬下去。中國這邊,經濟下行壓力不小,但民族情緒高漲,也不會輕易讓步。不過長遠看,雙方都不想真打仗,畢竟經濟綁得太深,誰也不想自討苦喫。

德桑蒂斯的文章算是拋了個磚,咱們普通人也能琢磨琢磨。中美關係這攤渾水,影響的不光是兩國,全球經濟、氣候、安全都得跟着晃悠。他說得對,雙方得退一步,別老想着鬥個你死我活。可現實是,這倆大國的博弈哪那麼容易停下來?美國得學會跟人平起平坐,中國也得在崛起的時候穩住陣腳,別讓周邊國家太緊張。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