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塔尼亞胡無路可退,美國悄然默許,原來以色列從沒想放過伊朗!

由 足智多謀的史論 發佈於 歷史

'25-07-09


中東這地方,從來就沒消停過。最近幾年,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恩怨更是成了全球關注的焦點。2025年,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帶着一身政治包袱和國內壓力,對伊朗核設施動手了,美國這邊呢,特朗普政府雖然嘴上沒明說,但行動上卻給了不少默許。這事兒背後,既有內塔尼亞胡個人的政治算盤,也有以色列對伊朗根深蒂固的敵意,更別提美國在中東的戰略佈局了。

內塔尼亞胡的政治困境:內憂外患,步步驚心

內塔尼亞胡這人,在以色列政壇絕對是個硬茬,但硬茬也有自己的麻煩。他從2009年到2021年當了十幾年總理,2022年又捲土重來,可這期間,腐敗指控就沒斷過。收受賄賂、濫用職權、欺詐,這些罪名聽起來就夠嚇人。2019年,以色列檢方正式起訴他,涉及三起案件:收受富豪禮物的“1000號案件”,操控媒體報道的“2000號案件”,還有跟電信公司做交易的“4000號案件”。這些官司拖到現在還沒完,2025年最高法院還準備重啓審判,搞得他焦頭爛額。

除了官司,內塔尼亞胡在國內的日子也不好過。2025年的一項民調顯示,73%的以色列人覺得他該下臺了。爲啥?經濟問題是一方面,通貨膨脹和高房價讓老百姓怨聲載道;另一方面,他強硬的政策雖然討好了一部分右翼選民,但也讓中間派和左派越來越反感。尤其是2023年那場司法改革,差點把國家弄得分裂,街頭抗議搞得跟過年似的,熱鬧得很。這時候,他急需一個“外敵”來轉移視線,伊朗就成了最好的靶子。

對內塔尼亞胡來說,打安全牌是他最擅長的套路。每次國內有麻煩,他就喜歡拿伊朗出來說事兒。2025年6月那次對伊朗核設施的空襲,代號“崛起之獅”,表面上是爲國家安全,實際上也是他給自己續命的招數。果然,空襲之後,他的支持率短暫回升了點,畢竟以色列人最怕的就是安全問題。可這招也不是萬能的,軍事行動帶來的短暫團結,擋不住官司和經濟問題的長期壓力。

美國對以色列的政策:從明面支持到暗中點頭

說到美國對以色列的政策,那就得從特朗普說起。2017年到2021年那四年,特朗普對以色列的支持簡直是明晃晃的。承認耶路撒冷爲首都,把大使館搬過去,還促成了《亞伯拉罕協議》,讓以色列跟好幾個阿拉伯國家握手言和。對內塔尼亞胡來說,特朗普就是個大靠山。2025年特朗普重新上臺後,這種支持也沒變調。他6月21日下令美軍加入對伊朗的行動,直接派航母和無人機參戰,擺明了站以色列這邊。

不過,拜登那幾年(2021-2025),美國對以色列的態度有點不一樣。拜登不像特朗普那麼一頭熱,他更想跟伊朗談核協議,恢復那個2015年的JCPOA(伊朗核協議)。這讓以色列急了,因爲他們覺得伊朗有了核武器就是滅頂之災。內塔尼亞胡那時候沒少公開批評拜登,說他“軟弱”,還跑去美國國會演講,搞得兩國關係有點尷尬。2025年特朗普回來後,這種分歧沒了,美國又回到“無條件支持以色列”的老路上。

爲啥說美國是“悄然默許”?因爲特朗普這次沒像以前那樣大張旗鼓喊口號,而是直接用行動說話。6月26日和7月7日兩次會面,他都跟內塔尼亞胡強調“伊朗威脅不能忍”,還暗示只要條件合適,美國不介意以色列再動手。這背後,美國有自己的算盤:一是遏制伊朗在中東的影響力,二是保住以色列這個盟友,三是趁機賣點軍火,順便拉攏國內的親以選民。說白了,美國在這場戲裏,既當演員又當導演。

伊朗核問題:從談判桌到戰場

伊朗核問題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了。早在2000年代,伊朗就開始搞鈾濃縮,國際社會就炸了鍋。2015年,奧巴馬政府牽頭搞了個JCPOA,伊朗同意限制核活動,換取制裁放鬆。可2018年特朗普一上臺就撕了這協議,重新制裁伊朗,搞得伊朗經濟一團糟。2021年拜登想重談,可伊朗強硬派不幹了,核活動又悄悄加速。到2025年,伊朗的納坦茲和福爾多設施已經能生產高濃縮鈾,離核彈只差一步。

以色列對伊朗核計劃的態度很簡單:零容忍。他們覺得,伊朗有了核武器,自己就完了。過去十幾年,以色列沒少干涉伊朗核計劃,搞暗殺、炸設施、放病毒,啥招都用過。2025年那次空襲,就是他們忍無可忍的結果。納坦茲被炸了個稀巴爛,福爾多也受了重創,可伊朗沒服軟,反而發射導彈還擊,搞得衝突升級。

國際社會對這事兒也很無奈。聯合國安理會開了好幾次會,可美國和俄羅斯各說各話,沒個結果。歐洲國家想勸和,可沒啥分量。中國這邊呢,一直呼籲冷靜剋制,但也沒太多動作。伊朗核問題從談判桌搬到戰場,成了個誰都解不開的死結。

以色列與伊朗的對立:幾十年的老賬

以色列和伊朗這對冤家,仇是從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開始結下的。那之前,兩國關係還湊合,可革命後,伊朗新政權把以色列當成“敵人”,支持黎巴嫩真主黨、巴勒斯坦哈馬斯這些組織,跟以色列對着幹。以色列這邊呢,也把伊朗看成頭號威脅,雙方你來我往,鬥了幾十年。

除了歷史問題,兩國還在中東爭影響力。伊朗靠什葉派勢力,在敘利亞、伊拉克、也門都有代理人;以色列則跟沙特、阿聯酋這些遜尼派國家走得近。2025年的衝突,不光是核問題,也是雙方在地區博弈的高潮。以色列想通過軍事行動打壓伊朗,伊朗則想借機展示自己的抗壓能力。

以色列對付伊朗從來不手軟。2010年到2012年,好幾個伊朗核科學家被暗殺,背後都有以色列摩薩德的身影。2020年,伊朗核計劃“教父”法赫裏扎德也被幹掉了。2025年的空襲,不過是這種策略的延續。伊朗也不是省油的燈,反過來支持代理人襲擊以色列,還搞導彈報復,雙方誰也不讓誰。

2025年6月初,以色列空軍出動F-35和F-15,對伊朗核設施發動空襲。納坦茲的離心機被炸燬,福爾多的地下設施也被重創。這次行動準備充分,用了無人機和精確制導炸彈,伊朗防空系統幾乎沒反應過來。可伊朗也不是喫素的,6月10日,他們發射了上百枚彈道導彈,襲擊以色列特拉維夫和海法,造成幾十人傷亡。

衝突剛開始,美國還裝模作樣地喊“剋制”。可6月21日,特朗普下令美軍加入,派航母打擊羣到波斯灣,用無人機和巡航導彈轟炸伊朗軍事目標。這一下,局勢徹底失控。伊朗強硬派揚言要封鎖霍爾木茲海峽,油價瞬間飆升,全球經濟都跟着抖了三抖。

打了12天后,聯合國和卡塔爾出面斡旋,雙方纔勉強停火。可這停火一點也不穩,伊朗暗地裏重啓核計劃,以色列軍方也在加緊備戰。內塔尼亞胡的支持率雖然短暫回升,可國內反對聲浪還是壓不住。

內塔尼亞胡這次對伊朗動手,既是他個人的政治豪賭,也是以色列對伊朗長期戰略的一部分。美國雖然默許,可也沒能徹底解決問題。伊朗核計劃還在暗中搞,地區局勢還是個火藥桶。內塔尼亞胡下臺了,他的遺產卻讓大家爭論不休:他是保家衛國的硬漢,還是爲私利冒險的政客?中東這盤棋,未來怎麼走,誰也說不準。咱們普通人看着熱鬧,也只能感慨一句:這世界,真不太平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