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的北京,經貿會談之後,美國財長貝森特突然向世界拋出了一記重磅“炸彈”:倘若中國繼續從俄羅斯購買能源,將可能面臨高達三位數的關稅壁壘。這番言論,瞬間攪動了國際輿論場。明眼人都能看出,這背後是特朗普政府一貫的極限施壓手法,試圖用關稅這根大棒,撬開其認定的、通往自身利益的大門。這套劇本,在特朗普的第一個任期內曾被反覆上演,如今重回白宮,他似乎想再次拾起這件舊武器。
然而,時移世易。今天的世界,早已不是昔日的格局。面對這番夾雜着威脅與恫嚇的喊話,北京的反應迅速、清晰且堅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幾乎在第一時間就作出了回應,話語雖然平和,但立場卻如磐石:“中方將始終根據自身國家利益,採取合理的能源保障措施。任何試圖通過脅迫施壓解決問題的做法,過去沒有成功,現在和將來也註定是徒勞的。”
這番回應的背後,是深厚的底氣和戰略定力。中國深知,能源安全是國家發展的命脈,豈能由他國一言而決。這種堅定,並非一時意氣,而是建立在對自身實力和國際大勢清醒認知之上的必然選擇。
更有意思的是,幾乎在外交回應的同時,另一條消息從中國國防部傳出,爲這盤棋局增添了更爲厚重的分量。中俄兩國海軍宣佈,計劃於下個月舉行代號爲“海上聯合-2025”的大規模軍事演習。在當前這個時間節點,這一舉動釋放的信號不言而喻。它並非直接針對某一事件,卻又清晰地展示了一種姿態:中國的工具箱裏,從來不止經濟和外交兩種選項。深化與重要戰略伙伴的軍事協作,本身就是對外部壓力的最有力回應,它無聲地宣告,任何試圖單方面改變遊戲規則的企圖,都將面臨一個更加複雜和難以預測的局面。

歷史總在不經意間迴響。回望上世紀50年代,當年輕的共和國面臨外部封鎖與核威脅時,我們勒緊褲腰帶也要搞出“兩彈一星”。那份不畏強權的骨氣,早已融入民族的血液。如今,我們擁有了更爲強大的綜合國力,這份底氣自然也愈發充足。
或許正是北京發出的這一系列清晰而多維度的信號,讓華盛頓的決策者們不得不重新評估局勢。此前咄咄逼人的特朗普,態度發生了耐人尋味的變化。他對着媒體記者,一改之前的強硬,轉而表示,與中國的各項談判事宜都在穩步推進,整體進展順利。他甚至特意強調,自己有信心與中國達成一份“非常公平”的協議。
從“三位數關稅”的威脅,到“非常公平的協議”的期許,這中間的巨大反差,絕非偶然。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特朗普及其團隊已經意識到,單靠施壓的老路,在中國這裏根本走不通。所謂“關稅大棒”,舉起來或許威風,但如果對方根本不爲所動,它最終只會砸到自己的腳。美國主動上門要求談判,本身就等於承認了“極限施壓”策略的破產。倘若加稅真能解決問題,又何須派代表團遠赴重洋、坐到談判桌前?
美國財長貝森特後來的表態,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他向媒體坦言,在要求中國停止購買俄羅斯和伊朗石油的問題上,華盛頓確實“沒有太多的籌碼”。他還頗爲感慨地評價中方的談判代表,稱其“非常冷靜,是一位老練的政治家”。這種評價,與其說是恭維,不如說是一種交手後的無奈與現實認知。

就在這盤大棋還在拉鋸之時,特朗普政府掉轉槍口,對另一個亞洲大國——印度,下達了關稅通牒,宣佈因其“購買了俄羅斯石油”,將對其加徵25%的關稅。這一招“敲山震虎”,或者說“柿子專挑軟的捏”,恰恰暴露了其內心的虛實。當一個真正的重量級對手難以撼動時,便選擇向相對較弱的一方開刀,以顯示自己的強硬並未褪色。這既是維持其國內政治形象的需要,也反襯出其在面對真正挑戰時的力不從心。

然而,政治的喧囂之下,商業的邏輯往往更加誠實。就在特朗普釋放微妙的緩和信號的同時,另一支“代表團”早已先行一步。一批美國大型企業的首席執行官和高管,已經悄然抵達北京,開啓了他們的合作洽談之旅。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企業大多是在此前關稅戰中受損嚴重的“重災區”,涵蓋了從高科技到傳統制造業的諸多領域。
資本的嗅覺永遠是最靈敏的。這些商界巨擘的中國之行,本身就是一張對“脫鉤斷鏈”論調的反對票。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證明,在全球化深度交融的今天,中美之間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複雜共生關係。政治家們可以製造隔閡,但市場的力量、產業鏈的慣性,以及企業對利潤的追逐,卻會自發地尋找彌合裂痕的路徑。
對於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中方給予了積極且熱誠的回應。在會談中,中方高層反覆強調一個核心觀點:中美經貿關係雖歷經風雨,但彼此作爲重要的合作伙伴這一事實從未改變。合作共贏是唯一正道,“脫鉤斷令”不僅行不通,最終還會反噬自身。希望美方能夠真正領悟並聽懂這些話。這番表態,既是對美國商界的安撫,也是通過他們向華盛頓傳遞一個明確信息:對話與合作的大門始終敞開,但前提是平等與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