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普京這個人,從小在蘇聯時代長大,經歷過那個物資短缺的年代,父母一個是工廠工人,一個是海軍老兵,他自己年輕時就進了克格勃,幹了15年情報工作,還在東德待過幾年。退休後轉行從政,先在聖彼得堡幫忙打理市政事務,慢慢爬到副市長位置。90年代末,葉利欽看中他,讓他管聯邦安全局,不久就當上總理。2000年他第一次選上總統,那時候俄羅斯經濟亂糟糟的,他上臺後搞中央集權,穩住局勢,油價高漲也幫了大忙。
2004年連任,2008年因爲任期限制,轉去當總理,讓梅德韋傑夫頂上。2012年他又回來當總統,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開啓對烏克蘭的干預。2018年再連任,2022年2月24日下令全面入侵烏克蘭。2024年他第五次當選,任期到2030年。現在2025年了,他還牢牢握着權力,面對制裁和戰爭壓力,繼續推動他的政策。普京這人一向強調國家安全和主權,決策時總算計長遠利益,不愛衝動。
2025年6月1日,烏克蘭搞了個大動作,叫“蜘蛛網行動”,用成羣的無人機襲擊俄羅斯境內四個空軍基地,包括恩格斯-2、佳吉列沃、奧列尼亞和鮑裏索格列布斯克。這些基地停着俄羅斯的戰略轟炸機,像Tu-95和Tu-160,能攜帶核彈頭,還常用來發射巡航導彈打烏克蘭。襲擊結果,俄羅斯損失至少10架轟炸機,有的直接炸燬,有的嚴重損壞。俄羅斯國防部承認有損失,但沒說具體數字。烏克蘭情報部門說,這次行動從2023年底就開始準備,用了改裝的無人機,能飛幾百公里避開雷達。襲擊後,普京沒馬上發飆下令大規模反擊,這點讓很多人意外。平時俄羅斯要是遇上類似事,比如克里米亞大橋被炸,很快就空襲回去。可這次,他等了幾天才動靜。背後的原因,主要有三點考量,每點都跟俄羅斯的實際情況掛鉤。
第一點,普京得先處理自家後院的漏洞。那些空軍基地本該防得鐵桶一樣,可無人機輕易鑽進來,證明安保和情報部門出了大問題。俄羅斯的特勤機構失職太明顯,雷達沒及時發現,防空導彈也沒全攔住。普京下令內部調查,整改這些薄弱環節。比如,襲擊後馬上加強基地周邊巡邏,加裝更多電子干擾設備和導彈系統。過去幾年,類似襲擊發生過多次,2022年12月恩格斯基地就被打過三次,暴露了防禦短板。如果不先堵上這些洞,貿然反擊就等於門戶大開,對手還能再來。普京清楚,戰爭打到這份上,基礎穩固比一時泄憤重要。只有把軍事基地護嚴實了,才能安心往前推。不然,烏克蘭再來一波,俄羅斯的戰略威懾力就更弱了。這點考量很務實,體現了普京的風格,不愛冒險暴露弱點。

第二點,普京眼光放長遠,不糾結一時得失。他知道戰爭拖下去,烏克蘭的兵力和補給會越來越緊。俄羅斯情報顯示,烏克蘭每月損失大量人力和物資,儘管西方援助源源不斷,但前線消耗太快。招兵難,倉庫空虛,這些問題短期內解決不了。普京覺得,沒必要急着報復,時間站在俄羅斯這邊。讓衝突繼續磨着,烏克蘭最終會因爲資源耗盡撐不住。襲擊後,俄羅斯沒大動干戈,而是維持現有壓力,在東部戰線慢慢推進。情報部門掌握烏克蘭後勤數據,知道對方依賴外部輸入,自產能力有限。普京的策略就是拖,消耗對手實力,而不是賭氣大打。這比盲目空襲有效多了,避免刺激更多援助流向烏克蘭。長遠看,這種耐心能幫俄羅斯佔上風。
第三點,美國的角色不能忽略。之前俄羅斯轟炸基輔等地時,特朗普就公開批評普京,說他瘋了,還威脅加碼制裁。2025年4月,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直接點名普京停手。可這次基地被襲後,美國政府趕緊澄清事先不知情。特朗普6月4日跟普京通電話,也承認沒提前知道。普京抓住這點,強調襲擊是澤連斯基親自指揮的,顯示烏克蘭不想停火。這樣,俄羅斯能在外交上得分,減輕外部壓力。普京不想急着動手,怕給美國藉口加大幹預。藉着這個機會,俄羅斯能爭取更多主動,減少制裁風險。畢竟,特朗普上臺後推動和平談判,普京得配合節奏,不想破壞氛圍。三大考量加起來,普京選擇忍一時,穩紮穩打。
襲擊後,局勢沒停擺。6月5日,俄羅斯開始反擊,從黑海艦隊和本土基地發射上百架無人機和導彈,覆蓋烏克蘭多個地區,包括基輔。造成至少幾人死亡,多處建築損壞。國防部說這是對“恐怖行爲”的回應。特朗普通話後,普京警告會強烈回擊,但實際拖了幾天。衝突繼續在東部膠着,俄羅斯推進陣地,烏克蘭加強防禦。普京還在克里姆林宮掌舵,處理經濟難題和國際孤立,領導層沒動搖跡象。他繼續推動戰爭,面對持續壓力。整體看,這次事件暴露了俄羅斯防禦問題,但普京的延遲迴應幫他穩住了陣腳,避免了更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