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片海的東岸,有個叫立陶宛的小國。我們今天聊起它,腦子裏冒出的大概率不是什麼好詞,反而是“歐洲淫窟”這麼個扎眼的標籤。伴隨這個標籤的,是它稀爛的經濟、一堆社會問題,以及前幾年因爲它跟我們中國的外交摩擦,在國際上鬧出的那點動靜。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個國家也曾闊過。它的疆域一度從波羅的海直抵黑海,是響噹噹的東歐霸主。從昔日的“東歐雄鷹”,混到今天這個地步,立陶-宛到底做錯了什麼?這個故事,比我們想的要複雜,也更讓人唏噓。
想看懂今天的立陶宛,我們得把時間往前撥很久很久。在古羅馬還存在的年代,這片土地上的土著部落,靠打魚打獵過活。他們用當地特產的琥珀,與南邊的文明人換點金屬工具,日子過得不鹹不淡。直到公元1009年,一個不開眼的主教非要跑來這傳教,結果被當地人給宰了,“立陶宛”這名字才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上。

真正讓它牛起來,是在13世紀。一個叫明道加斯的猛人站了出來。他面對西方氣勢洶洶的十字軍騎士團,硬是把一盤散沙的部落捏成了一股繩。1236年的索勒會戰,他帶着人馬把聖劍騎士團打得幾乎團滅,整個歐洲都驚呆了。後來,他還從教皇那裏拿了個國王的頭銜,成了立陶宛歷史上頭一個國王。
從那以後,立陶宛就開始了它的高光時刻。疆域一路擴張,把今天的白俄羅斯與烏克蘭大片地盤都收了進來,成了東歐一個誰都不敢小瞧的大公國。後來,爲了抱團取暖,它與波蘭聯手,組建了波蘭立陶宛聯邦。聯邦的國力達到了頂峯。拿1410年的格倫瓦爾德戰役來說,聯軍把老對手條頓騎士團打得落花流水,威名遠揚。
可惜,好日子不長。聯邦內部的貴族們天天內鬥,把國家折騰得越來越弱。到了18世紀末,沙皇俄國、普魯士以及奧地利這三個強大的鄰居一合計,聯手就把這個龐大的聯邦給瓜分了。立陶宛的大部分國土,都進了沙俄的口袋,亡國了。
到了20世紀,它的命更苦。一戰後趁亂復國沒幾年,二戰的戰火又燒了過來。它先是被蘇聯吞了,後來又被納粹德國佔了。1945年德國戰敗,蘇聯人又回來了,立陶宛就這麼成了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
直到1990年,眼看蘇聯這艘大船要沉了,立陶宛第一個跳了船,宣佈恢復獨立。回顧它的歷史,你會發現,這個國家的命運,總是被身邊的大國捏來揉去。輝煌過,但更多的是身不由己的悲哀。這種歷史,早就給它今天的悲劇寫好了劇本。

1990年宣佈獨立時,立陶宛人以爲好日子就要來了。可現實很快就給了它一記重拳。蘇聯解體了,過去那套計劃經濟也跟着垮了。工廠大批倒閉,工人成羣失業,整個國家的經濟說崩就崩。
爲了搞錢,當時的政府想了個歪招:把性產業放開,並且還要收稅。這個口子一開,就像打開了潘多ora的魔盒,整個國家的風氣都變了。就拿首都維爾紐斯來說,那本是一座安靜的古城,結果迅速冒出大片的紅燈區。一到晚上,霓虹燈閃得人眼花,街上全是來“旅遊”的西歐男人。有統計說,光這一個城市,就有三千多個性工作者,裏面還有不少是從更窮的俄羅斯、白俄羅斯跑來的。
這背後,哪裏是什麼“繁榮”,全是血與淚。很多女孩是被窮日子逼的,才走了這條路。更慘的是農村姑娘,被騙子用“高薪工作”的幌子,推進了火坑。更讓人無法接受的是,有數據說,幹這行的,兩成是未成年人,最小的才14歲。

2015年,還爆出個驚天醜聞。一家孤兒院的頭頭,竟然把院裏的男孩賣給有特殊癖好的人;另一家機構,則逼着未成年的女孩去賣身。這些事揭開的,只是冰山一角。人口販賣在立陶宛,已經成了一條黑色的產業鏈。數不清的立陶宛女人被賣到西歐與北歐,護照一收,人就成了性奴隸。這些年,英國警察沒少解救被販賣的立陶宛女孩,裏面很多都還沒成年。
國內的皮肉生意,也被犯罪團伙控制着。警察想管,但因爲腐敗並且人手不夠,也是有心無力。這個產業像毒瘤一樣,腐蝕着整個社會。家庭散了,道德沒了,年輕人看不到希望,都往西歐跑,人口從獨立時的370萬,掉到2025年只剩下不到280萬。
國際上,大家看着立陶宛這副爛攤子,加上這些醜聞,一來二去,“歐洲淫窟”這個難聽的外號,就這麼給它貼上了。
時間來到2025年,立陶宛爬出泥潭了嗎?答案是,沒有。

經濟上,全靠歐盟輸血吊着命。它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漲了點,但公共債務也跟着漲到了41.2%。自己的工業與科技,還是老樣子,沒什麼長進。
社會上的問題更要命。其一,立陶宛男人的自殺率,常年在全世界排第一,簡直匪夷所思。其二,人口老齡化,加上年輕人拼命往外跑,國家都快空了,勞動力嚴重短缺。那個臭名昭著的性產業,雖然給政府貢獻了點稅收,卻讓整個社會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對外,立陶宛走上了一條冒險的路。它加入了歐盟與北約後,就把自己定位成反俄的最前線。尤其是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後,它更是上躥下跳,甚至搞起了全民軍訓。而最離譜的,是它在臺灣問題上挑釁我們中國。
2021年,立陶宛政府腦子一熱,公然允許設立所謂的“臺灣代表處”。這嚴重觸碰了“一箇中國”原則,是我們在外交上絕不能容忍的。我們當然不能慣着它,外交關係直接降爲代辦級,經濟制裁也立刻跟上。

結果呢?立陶宛對我們中國的出口,基本一夜歸零。它指望的美國援助,只是口惠而實不至。歐盟的補貼,也填不了失去中國市場這個大窟窿。國內那些靠對華貿易喫飯的企業,虧得哇哇叫。到了2025年,新上臺的政府嘴上說着想跟我們緩和關係,可那個所謂的“代表處”還杵在那兒,一點實際行動都沒有,關係自然還是凍得邦邦硬。
說白了,立陶宛作爲一個小國,夾在大國中間,本該小心翼翼地找平衡,謀發展。它倒好,非要選邊站,而且是選了一條最莽撞的路。我們中國一直主張和平發展,搞“一帶一路”這樣的倡議,是想帶着大家一起發財。立陶宛非要跟我們對着幹,經濟上喫了大虧,國際上也成了笑話。
想當年,明道加斯讓立陶宛成了翱翔東歐的雄鷹。再看看現在,它滿身是傷,前路茫茫。這隻鷹,還能不能再次飛起來,得看它自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