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見到降八級的李卓然,說:處分別在意,中央要照顧大家意見

由 足智多謀的史論 發佈於 歷史

'25-08-02

說起李卓然這個人,很多老一輩的人可能還記得,他是早期參加革命的那批人,經歷過不少大事。生於湖南湘鄉,家裏是農民,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從小就知道勞作的辛苦。十來歲的時候進了當地中學,接觸到一些新思想,那時候全國風起雲湧,他也開始琢磨外面世界的事。二十年代初,他就加入了赴法勤工儉學的隊伍,去了法國,一邊打工一邊學東西,在那裏第一次接觸到馬列主義,很快就入了旅歐的中國少年共產黨,不久轉正成了正式黨員。 後來又去蘇聯的莫斯科中山大學深造,學了不少理論和軍事知識。回國後,直接投身到工農紅軍的建設中,主要負責翻譯蘇聯的軍隊條例,尤其是政治工作方面的,他還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做了些研究和調整。

三十年代初,他進了中央蘇區,第一次見到毛澤東,兩人聊得挺投機,毛知道他留學背景,鼓勵他多鑽研蘇聯的模式。不久,他就調到毛身邊,幫着收集資料、整理信息,還跟着下鄉調研。那時候紅軍日子苦,他也跟着喫苦,調研時騎馬走泥路,記錄羣衆意見。毛對他的工作挺滿意,兩人關係拉近了。在毛暫時離開指揮崗位的日子,他還經常帶東西去看望,彙報部隊動態。到了遵義會議,他作爲紅五軍團政委,發言支持毛負責軍事指揮,列出部隊損失數據,強調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策略。會議通過決議,確立毛的領導地位。他在會上發揮了作用。

長征途中,他繼續在部隊裏幹,組織政治教育,穿越草地時也堅持工作。西路軍成立後,他當了政治部主任,部隊西渡黃河執行任務,遇上困難,到1937年失敗,他帶餘部到了新疆。返回延安後,組織上調整了他的職務,從高層降到八路軍後方政治部宣傳科長,這降了八級。西路軍的事黨內有不同看法,有人覺得失敗有責任,中央得考慮各方面意見,所以處分重了點。他服從安排,沒提條件,直接報到上崗。

1938年,毛到八路軍後方政治部視察,路過他的辦公室,就進去見了面。毛握手安慰,說組織處分有點嚴厲,別太放在心上,這是暫時的,黨內有些同志對西路軍的事還有看法,中央需要照顧大家的意見。他聽後感動,表態無論在哪都幹革命工作,請中央放心。這事體現了領導對老同志的關心,也反映出黨內處理複雜問題的平衡方式。 他降級比李先念還多,李先念從軍政委最初擬降到營長,後來調整降六級,毛覺得不公。他講大局,沒怨言,繼續在宣傳崗位出力,推動教育工作。

他早年的經歷挺勵志,從農村小子到留學生,再到紅軍幹部,一步步適應角色。留學時在工廠勞作,體會工人生活,回國後投身實踐。蘇區工作熟悉組織,長征考驗耐力。遵義會議發言推動變化,西路軍雖失敗,他堅持帶隊脫險。這些串聯起他的生涯,展示出在不同階段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他從東北調到北京,先當馬列學院院長,負責理論教育。後來又轉中宣部副部長,繼續搞宣傳和研究。他在這些崗位幹了多年,直至退休。壽命長,到1993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一生經歷了留學、長征、抗戰、建國等階段。

這事得從西路軍失敗說起,那時候黨內對失敗原因有分歧,有人覺得指揮有問題,處分就重了。他從政治部主任降到科長,相當於八級跳水。相比別人,他降得更狠,但沒鬧,直接幹活。這或許是毛特別關心的原因,兩人早年交情深,他曾是毛的祕書,在遵義投關鍵票。

毛視察時安慰的話,意思是處分重,但中央得顧全大局,照顧各方意見。這體現了黨內處理的靈活性,不是一刀切。黨內同志對西路軍看法不一,中央平衡後做了決定。他理解這點,繼續工作,沒影響積極性。

他參加革命早,1922年入黨,留學歸來就翻譯條例,對紅軍政治工作有貢獻。第一次反圍剿後調總司令部,毛鼓勵他研究蘇聯制度。他整理資料,隨毛調研,關係密切。在毛低谷期,還保持聯繫,帶藥品彙報情況。遵義會議趕到,發言列數據,支持毛指揮,反駁反對意見,推動決議通過。

長征後,西路軍西進,失敗後他帶隊到新疆,返回延安接受調整。降級後在宣傳科幹,毛視察安慰,認可他的態度。黨內對西路軍有看法,中央考慮意見,處分暫時的。他表態放心,繼續出力。

建國後調北京,馬列學院院長,推動理論學習。後來中宣部副部長,搞宣傳研究。退休後在北京生活,長壽到90歲。經歷多個歷史階段,從留學到建國,貢獻不少。

這事件說明,革命隊伍裏,職務起落正常,關鍵是大局觀。他降級沒怨,毛安慰體現關懷。黨內處理複雜事,得照顧意見,避免極端。

他生平從農村到國外,再回國革命,適應力強。留學學理論,回國實踐。蘇區見毛,調身邊工作。低谷期聯繫不斷。遵義支持毛。西路軍失敗降級,服從安排。毛安慰後,繼續幹。

東北調北京,學院院長,教育幹部。後來副部長,研究宣傳。逝世時90歲,一生不平凡。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