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拒絕出席中國閱兵,王毅掛斷電話,送了韓國一句話

由 足智多謀的史論 發佈於 歷史

'25-08-02

2025年的6月,李在明剛當上總統,那副模樣,很多人現在都還記得。他高舉着“修復對華關係”的大旗,擺出了一副要跟我們重歸於好的姿態。因爲這事,當時不少人,包括韓國國內,都給他貼上了“親華”的標籤。我們這邊向來是與人爲善,你既然想好好處,那我們肯定拿出誠意。

7月初,我們通過外交渠道,正式邀請李在明來參加“抗日戰爭勝利80週年”的紀念活動。

這份邀請的分量有多重?這麼說吧,連美國總統特朗普當時都沒收到。 這幾乎是給足了韓國新政府面子,也是想看看他的真實態度。結果呢?李在明收到邀請後,不點頭也不搖頭,就一個勁兒地打太極,翻來覆去說要儘快改善關係。這話誰不會說?關鍵得看行動。明眼人一看就懂,他這是在猶豫,在盤算,自己這艘船,到底是該靠向中國,還是該繼續跟着美國。

幾天之後,他給出了答案,也徹底撕下了自己“表裏不一”的面具。他給出的理由是“行程衝突”。這藉口聽着都想笑。我們提前兩個月打招呼,一個國家元首,什麼樣的行程是雷打不動調不開的?說白了,如果他覺得中韓關係重要,天大的事也得往後稍稍;如果他心裏不想來,理由能找出一萬個。

他的真實想法,很快就在另一件事上暴露了。7月中旬,他跟韓國政壇元老金鐘仁喫飯的時候,算是徹底攤牌了。他親口否認自己“親華”,並且斬釘截鐵地表示,韓美同盟與韓美關係,纔是他心裏最重要的,還特意強調,希望美國大哥別誤會自己。

光說不做假把式,李在明不但這麼說了,也立馬這麼幹了。美國那邊,正愁怎麼對付我們日益崛起的造船業。韓國這邊,也覺得自己的飯碗受到了威脅。於是,這兩個國家一拍即合,決定聯手幹一件大事。

7月初,韓國最大的造船商宣佈與美國一家海工集團簽了協議,要建立全面的戰略伙伴關係。韓國方面說得那叫一個露骨:“美國是我們最可靠的盟友,也是重要的合作伙伴”。

這話聽着,真是要多刺耳有多刺耳。前腳剛說完要跟我們緩和關係,後腳就跟別人聯手,要來“制衡”我們。這態度轉變得也太快了。

我們不禁想問問李在明,他是不是忘了,數字是不會騙人的。

2024年,中韓雙邊貿易額達到了3280.8億美元,還增長了5.6%。我們已經連續21年,都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 美國固然重要,但在產業鏈與供應鏈上,美國能給韓國的幫助實在有限。相反,美國不但不想幫你,還總想着從你身上撈好處,關稅大棒、技術壁壘,哪一樣不是衝着韓國來的?

韓國以爲,只要在政治上疏遠我們,就能討到美國大哥的歡心。可他不想想,美國是那麼容易討好的嗎?就算討好了,能保證自己不被一口吞掉嗎?或許是韓國自己也覺得這事做得不地道,心裏發虛,於是撥通了我們的電話。

但這一次,我們不再客氣。7月28日,王毅外長應約與韓國新外長趙顯通了電話。王外長這次說話,句句都帶着鋒芒,一點彎子都沒繞。

其一,王外長上來就直奔主題,說中韓要做“名副其實”的戰略合作伙伴。這四個字,分量千鈞。意思很明白,別光說漂亮話,得拿出真東西,做點對兩國關係真正有益的事。

其二,王外長又說,韓國要“堅持獨立自主”,中韓關係不應該“受制於任何第三方”。這話就差直接點名美國了。我們是在提醒韓國,別被別人牽着鼻子走,爲了討好一個不相干的,把自家的鍋給砸了。

其三,王外長點出了韓國最現實的困境,就是要共同反對“脫鉤斷鏈”。美國天天逼着韓國在供應鏈裏把我們踢出去,如果韓國真這麼幹了,自己的經濟必然會遭受重創。路該怎麼走,韓國必須自己想清楚。

這幾句話,可以說把利害關係擺得清清楚楚。電話這頭,我們把該說的都說了,剩下的,就看韓國自己怎麼選了。

然而,從最新的消息看,韓國還是“跪了”。韓國已經與美國達成了一份“全面完整”的貿易協議。內容一看,我們都驚了。韓國要給美國提供350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其中1500億專門用來幫美國重振造船業。此外,還要買1000億美元的美國天然氣,並且對美國全面開放市場,汽車、卡車、農產品,統統進來。

那美國給了什麼呢?美國產品進韓國不收關稅,但韓國產品賣到美國,要被徵收15%的關稅。看到這個結果,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這哪裏是貿易協議,這簡直就是被美國從頭到腳搜刮了一遍。放着陽關大道不走,非要去擠那根獨木橋。李在明這一通操作下來,最終被喫幹抹淨的,還不是韓國自己!

現在回過頭再看王毅外長送給韓國的那句話——“堅持獨立自主”,真是字字千金。可惜,他好像沒聽懂。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