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這天兒熱得邪乎。中美第三輪貿易談判在瑞典剛談完,那邊談判桌的餘溫還沒散,美國財長貝森特轉頭就給媒體放了個大招。他那張嘴,一張就是老江湖的味兒。他說,華盛頓警告了北京,不許再買俄羅斯的石油。你要是敢繼續買,我們就可能對你的商品加徵100%的關稅。

這話的分量,我們都懂。這已經不是簡單的貿易摩擦了,這是直接把手伸到了我們家的能源戰略規劃裏。明晃晃地告訴我們,你家的能源跟誰買,得聽我的。
這套路,說實話,太“特朗普”了。熟悉他風格的朋友都知道,這就是他最拿手的“極限施壓”。先憑空造一張牌,把氣氛搞得緊張兮兮,然後逼着你上談判桌,在他的規則裏玩遊戲。
但現在跟以前不一樣了,世界早就不是他熟悉的那個樣子。特朗普政府這次看似氣勢洶洶的一招,背後其實藏着一箭三雕的盤算。只不過,這三支箭,每一支都射偏了靶心。

算盤是這麼打的:我前腳剛跟中國談完,後腳就放出風聲,說要因爲俄羅斯石油的事兒收拾你。這樣一來,莫斯科那邊聽到了會怎麼想?他們會不會犯嘀咕,覺得中國是不是在談判桌上爲了利益,把俄羅斯給賣了?
這想法,說白了,是拿他們自己跟盟友相處的那套“塑料兄弟情”邏輯,來揣度中俄關系了。他們理解不了,中俄之間這種“不是盟友,勝似盟友”的戰略互信,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幾十年的能源合作,從西伯利亞的冰天雪地到中國東北的工業重鎮,“西伯利亞力量”天然氣管道以及東西兩線原油管道,就像兩國的經濟動脈,穩定並且可靠。這種信任,是真金白銀與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換來的,哪是華盛頓幾句不着邊際的挑撥就能動搖的?中俄之間高層溝通渠道暢通得很,有什麼事打個電話就說明白了,根本用不着猜來猜去。美國這楔子,註定打不進去。
拿石油當籌碼,實際上是想在其他地方找補回來。就拿開放我們的高科技市場來說,或者是在稀土出口上逼我們鬆鬆口。這是典型的“聲東擊西”,看起來是在說能源,眼睛卻瞟着貿易逆差與技術壁壘。
但這招對中國,早就不好使了。上一輪關稅戰打下來,結果怎麼樣?我們都看到了。美國自己的企業與消費者,承擔了絕大部分的關稅成本。中國經濟的韌性,超出了所有西方觀察家的預料。想用加稅來嚇唬我們,逼我們在覈心利益上讓步,這算盤打錯了地方。我們不怕打,但更願意談,前提是,你得坐下來平等地談,而不是站着下命令。

其三,也是最實在的一招,叫“搶生意”。打壓俄羅斯的石油經濟是幌子,想讓中國買美國的石油纔是真。別忘了,美國現在也是響噹噹的能源出口大國,頁岩油革命讓它底氣十足。中國作爲全球最大的能源買家,這塊大蛋糕誰不眼饞?
所以,整件事翻譯過來就是:別買我對手的貨,快來買我的。邏輯上好像沒問題,但做法上充滿了強買強賣的傲慢。我們買誰的能源,一看價格,二看穩定。你的東西好,價格公道,我們當然可以買,過去也一直在買。但如果你想用威脅的方式,掐着我脖子讓我買,那對不起,我們不喫這一套。這種做法,只會讓我們更加警惕,把能源的飯碗端得離你遠一點。
面對華盛頓氣勢洶洶的“將軍”,北京的回應來得很快。就在第二天的外交部記者會上,發言人郭嘉昆的回應,綿裏藏針,字字千鈞。

郭嘉昆的原話是:“中方將根據自身國家利益,採取合理的能源保障措施。”這話聽着平淡,但裏面的信息量巨大。什麼叫“根據自身國家利益”?意思就是,我的能源安全戰略,我自己規劃,輪不到別人指手畫腳。買俄羅斯的油,還是買中東的油,或者以後從南美買,這是我們基於國家發展的需要,以及基於市場原則做出的自主選擇。這直接點明瞭問題的核心:能源安全。這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命脈,是絕對的紅線,不可能拿來做交易。美國想用這個問題來拿捏我們,是打錯了算盤。
更有意思的是一個背景數據。有美媒自己都披露了,中國已經連續好幾個月,沒有從美國進口煤炭、原油與天然氣了。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早就開始做“去風險”的準備了。你現在纔拿這個來威脅,我們其實已經在用實際行動告訴你答案了。郭嘉昆接着說:“關稅戰沒有贏家,中方將堅定維護自身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這句話,就是把歷史的教訓又擺回了桌面上。關稅戰沒有贏家,這話我們說了無數遍,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上一輪的硝煙還沒散盡,健忘的華盛頓政客們似乎又想再來一次。
我們的反制工具箱裏,可選項並不少。你加關稅,我們也可以對等加回去。你不是對我們的稀土出口管制很有意見嗎?翻開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看看,即便到了2023年,美國超過九成的稀土還是得從我們這兒進口。這手牌握在我們手裏,就是個實實在在的戰略威懾。這就不是被動防守了,是清晰地劃出了我們的反擊底線。你敢動我的“車”,我就喫你的“馬”。這盤棋,不是你一個人說了算的。
這件事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當我們把視角拉遠,看看棋盤上的其他玩家,就會發現,美國這次的“單邊主義”威脅,顯得多麼不合時宜。
它的歐洲盟友們這次就學乖了。上一次跟着美國製裁伊朗,結果歐洲自己的能源市場被美國企業趁虛而入,喫了大虧。現在歐洲能源危機還沒徹底過去,讓他們再跟着美國去折騰全球最大的能源買家與重要的能源賣家,他們心裏得掂量掂量。

另一個大國印度的態度就更有趣了。印度買俄羅斯的折扣石油,比我們買得還歡。人家石油部長早就公開說了:“不用擔心美國的制裁,我們的首要任務是保障國民的能源供應。”你看,大家心裏都有一本賬,國家利益永遠是第一位的。
所以,特朗普政府的這場“恐嚇秀”,更像是一場孤獨的獨角戲。當你的威脅無法得到盟友的響應,也嚇不住你的對手時,這個威脅本身就成了一個笑話。
它依然想用幾十年前的老辦法,來解決二十一世紀的新問題。妄圖用一紙關稅威脅,就讓一個體量如此巨大的經濟體改變自己的國家戰略,這本身就是對現實缺乏基本認知的表現。

對我們中國來說,發展的道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外部的壓力,有時候反而能激發我們更大的內生動力。美國想用能源卡我們的脖子,只會讓我們更加堅定地推動能源結構多元化,把能源的飯碗更牢固地端在自己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