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來的還是來了,特朗普徵收金磚關稅,美高官:中國經濟開始崩潰

由 足智多謀的史論 發佈於 歷史

'25-08-02

2025年7月的最後幾天,全球市場的空氣彷彿凝固了。就在中美第三輪貿易談判於斯德哥爾摩剛剛掛上“休戰牌”之際,特朗普幾乎沒有給世界任何喘息之機,轉身便將關稅大棒揮向了另外兩個金磚國家。

7月30日,特朗普通過社交媒體宣佈,將從8月1日起對印度輸美商品加徵25%的關稅。 他給出的理由直白且蠻橫:首先,美印貿易極不平等,印度的貿易壁壘是“所有國家中最高和最令人厭惡的”;其次,印度不僅是俄羅斯石油的最大買家之一,還採購了大量俄製武器,這在美國看來是不可接受的;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印度是金磚國家,而金磚組織一直致力於推動去美元化,這是對美元霸權的直接挑戰。

同一天,白宮發佈總統令,對巴西加徵40%的關稅,計入此前的基礎稅率,巴西企業將面臨高達50%的懲罰性關稅。 這一連串的動作,如同一場策劃已久的閃電戰,讓剛剛因中美暫時停火而略感放鬆的國際社會,再次繃緊了神經。

特朗普的這套組合拳,看似狂亂,實則每一步都踩在精心計算的節點上。其背後隱藏的邏輯,無非是兩個詞:分化瓦解與殺雞儆猴。

對於印度,特朗普顯然採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25%的關稅看似嚴厲,但對比此前美國對越南、印尼等國動輒40%的“初次報價”,已經顯得“溫和”不少。 更值得玩味的是,目前越南和印尼在經歷多輪博弈後,實際關稅已降至20%和19%,略低於印度。然而,特朗普在規定中特別指出,若越南、印尼轉運來自中國的商品,將面臨40%的懲罰性關稅。對於印度,這一限制卻並未被提及。

這背後傳遞的信號極其微妙。這是否在暗示,華盛頓試圖鼓勵那些尋求供應鏈轉移的中國企業,將目光從東南亞投向印度?如果這一猜測成立,那麼特朗普無疑是在和新德里做一筆交易:用相對優惠的關稅作爲誘餌,換取印度在戰略上與金磚組織、尤其是與中國拉開距離。這根“胡蘿蔔”雖然帶刺,但對急於發展製造業的印度而言,誘惑力不言而喻。

而對於同爲金磚成員的巴西,特朗普則毫不掩飾地亮出了“殺雞儆猴”的大棒。與人們的普遍認知不同,巴西對美貿易並非順差,而是長期的逆差國。僅去年一年,巴西對美貿易逆差就高達70億美元,過去15年的累計逆差更是超過4100億美元。這意味着,美國在與巴西的貿易中一直是賺錢的一方。特朗普慣用的“全世界都在佔美國便宜”的藉口,在巴西面前根本站不住腳。

如果按照純粹的貿易邏輯,美國甚至應該給予巴西類似英國的10%最低關稅待遇。但現實卻是高達50%的關稅懲罰。 這清晰地表明,特朗普的目的根本不在於貿易平衡,而在於政治敲打。他就是要通過極限施壓,用金融霸權和關稅武器,來動搖盧拉領導的左翼政府,扶植一個對美國唯命是從的右翼政權上臺。同時,這也是對其他金磚國家乃至整個“全球南方”的嚴厲警告:任何試圖挑戰美元體系、與中俄走近的行爲,都將面臨沉重代價。

無論是對印度的拉攏,還是對巴西的打壓,其最終的矛頭,都指向了同一個目標——中國。

剛剛結束的中美談判,與其說是和解,不如說是一場“戰略暫停”。 特朗普深知,在與中國的正面對抗中,單打獨鬥已難佔上風。因此,他需要時間來“剪除中國的羽翼”。他最擔心的場景是,中國與美國在經濟上“硬脫鉤”的同時,成功地與廣大的金磚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形成一個緊密的內循環貿易體系,並在此過程中加速去美元化進程。

一旦這個局面形成,美國將面臨災難性的後果:國內高通脹將難以抑制,天量發行的美債將失去最重要的海外買家,而大量滯留在國內無法輸出的美元,將成爲引爆自身金融危機的導火索。美元的信用,這個維繫美國全球霸權的基石,將岌岌可危。

因此,特朗普選擇在與中國談判後立刻發難,其核心戰略意圖就是瓦解金磚國家的團結。在他看來,只要能分化印度、恫嚇巴西,就能有效遲滯金磚擴容和去美元化的腳步,爲美國贏得寶貴的戰略窗口期。

就在關稅大棒揮舞的同時,一場針對中國的輿論戰也同步升級。7月30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公然宣稱:“中國的經濟正在開始‘崩潰’”。 他危言聳聽地表示,中國向世界“傾銷”廉價商品的做法,將很快讓全球感到厭惡。

這番言論,翻譯過來其實就是赤裸裸的恐嚇與煽動:一方面,它在慫恿在華的各國企業趕緊“出逃”,尋找新的生產基地;另一方面,它在號召世界各國聯合起來,抵制“中國製造”。

然而,美國真的關心所謂的“產能過剩”嗎?這不過是一個被精心包裝的話語陷阱。在美國的邏輯裏,只有在中國生產的產品才叫“產能過剩”,一旦這些產能轉移到美國、墨西哥或是任何一個親美國家,那就立刻變成了“滿足全球需求的必要產能”。

這場爭論的核心,從來就不是產能問題,而是控制權問題。事實上,與中國物美價廉的商品相比,當今世界真正過剩的,是超發的美元。美國經濟作爲一個整體,高度依賴全球提供的廉價商品來抑制其國內的通貨膨脹,從而維持其龐大的債務經濟模式。沒有這些廉價商品,美聯儲的印鈔機就無法如此肆無忌憚地運轉。

這纔是中美貿易乃至全球貿易格局中最根本的矛盾:美國需要中國的廉價商品來續命,但又絕對不能容忍這些商品的生產能力和供應鏈掌握在中國手中。它渴望的是一個既能提供廉價勞動力和商品,又在政治和金融上完全臣服於自己的供應方。

歷史的鏡像總是驚人地相似。上世紀80年代,美國用一紙“廣場協議”壓制了勢頭正盛的日本。如今,面對一個體量更爲龐大、制度更具韌性的中國,美國正在故技重施,只是手段更加複雜和立體——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輿論戰,多管齊下。

美國高官口中的“中國經濟崩潰論”,我們已經聽了數十年。然而,每一次唱衰,都伴隨着中國經濟的邁步向前。 面對未來90天內可能更加波譎雲詭的國際形勢,可以預見,美國針對中國貿易伙伴的“小動作”不會停止,圍繞中國經濟的輿論抹黑也將愈演愈烈。

但正如歷史反覆證明的那樣,一個國家的崛起,終究要依靠自身的堅韌、智慧和定力。外部的壓力,或許能帶來一時的風雨,卻無法阻擋歷史前進的大潮。對於中國而言,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持清醒,堅定地走好自己的路。風雨越大,根基越要扎得深。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