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對美舉白旗後,全球經濟前十國家中,僅剩4國未對美妥協

由 足智多謀的史論 發佈於 歷史

'25-08-02

2025年的7月,全球的暑氣似乎都蓋不住國際政壇上的一股寒氣。就在月底,一則消息從大洋彼岸傳來,不算意外,但足夠震撼:韓國,最終還是選擇了妥協。

美國總統高調宣佈,已經與韓國達成了一項新的貿易協議。這份協議的核心內容,刀刀見血。原本懸在韓國頭頂的25%關稅大棒,輕輕落下,變成了統一徵收15%。看起來是鬆了口氣,但代價是什麼呢?

代價就是,韓國需要向美國進行高達3500億美元的投資,並且在未來短短三四年內,必須採購超過10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產品,液化天然氣與石油都在清單之上。這還沒完,韓國那擁有五千萬人口的國內市場,將對美國產的汽車、農產品等商品全面敞開大門,暢通無阻。

這份協議,字裏行間都透着一股21世紀“不平等條約”的味道。韓國商品出口美國要被抽一筆重稅,而美國的商品卻能長驅直入,在韓國市場上橫衝直撞。這幾乎等於韓國親手將自己國家的市場主導權,拱手相讓。更直白點說,這無異於將五千萬韓國民衆辛辛苦苦創造的財富,打包一部分,直接“上供”給了美國。

在協議敲定之前,氣氛就已經非常緊張了。根據韓國媒體的報道,在韓國當局的巨大壓力與明確要求下,一衆產業巨頭,就拿我們熟知的三星與LG來說,都提前簽下了鉅額的“投名狀”。三星與特斯拉簽署了價值165億美元的芯片協議,LG能源解決方案緊隨其後,也與特斯拉簽訂了43億美元的電池供應協議。這些商業合同,爲最終的政治妥協鋪平了道路,提供了最現實的支撐。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李在明政府這面“白旗”一舉,韓國在經濟上與美國的捆綁,將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深度,幾乎是徹底淪爲了美國的經濟“附庸”。

走到這一步,韓國也是百般無奈。我們分析一下,這裏面至少有兩層原因。其一,是來自“同伴”的壓力。在美國這輪全球性的貿易施壓中,韓國不是第一個動搖的。在他之前,看似強大的歐盟與美國的“老對手”日本,都已經選擇了讓步。歐盟的經濟體量遠超韓國,日本與美國之間更是有着複雜的歷史恩怨。當這兩個重量級玩家都選擇妥協之後,無疑給韓國帶來了巨大的心理衝擊。李在明政府看到這一幕,內心恐怕早已翻江倒海,最終選擇跟進,也就不那麼奇怪了。

其二,韓國此舉,也有着進一步貼近美國,尋求“綁定”的深層盤算。其實,韓國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一直都可以被看作是美國經濟圈的延伸。韓國那些大企業、大財閥的背後,資本的脈絡向上追溯,很多都能看到華爾街巨鱷們的身影。因此,通過在經濟上做出巨大讓步,換取與美國更緊密的關係,在他們看來,或許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如今,韓國已經“上岸”,放眼望去,全球GDP排名前十的經濟體中,棋盤上的局勢瞬間清晰了。除了我們中國自己,真正還在堅持,沒有對美國妥協的,只剩下了四個國家:排名第五的印度,第九的加拿大,以及第十的巴西。

這四個國家,自然就成了美國下一步重點“關照”的目標。美國發動這場貿易戰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逼迫全世界選邊站隊,構建一個以美國爲核心的經濟陣營。現在中、印、加、巴這四個主要的經濟體依然堅持獨立自主,這無疑讓美國感到非常惱火。

我們中國的情況自不必多說,我們的態度與決心世界有目共睹。但其他三國能否頂住接下來的壓力,確實還是一個未知數。

拿印度來說,莫迪政府雖然一直展現出強大的戰略雄心,但印度的經濟結構相對脆弱,產業鏈也不夠完善。如果美國持續加大壓力,莫迪能否一直硬扛到底,需要打上一個問號。

加拿大的情況則更爲特殊。它與美國在經濟、軍事、文化以及地緣上,捆綁得實在太深了。兩國之間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使得加拿大在面對美國時,獨立性大打折扣。甚至在美國國內,一直都存在着未來直接“吞併”加拿大的聲音。

至於南美的巴西,美國的關稅大棒已經高高舉起,明確瞄準了巴西的航空業、咖啡種植業以及傢俱行業等支柱產業。這些領域的衝擊,對於嚴重依賴出口的巴西經濟來說,無疑是致命的。

棋局已經走到了最關鍵的時刻。對於我們中國而言,面對美國的霸凌與訛詐,我們必須保持清醒。一方面,溝通的渠道永遠不能關閉;但另一方面,我們更要做好堅決反制,硬剛到底的萬全準備。

我們的反制,不能僅僅立足於自身。我們完全可以,也應該加強與巴西這樣同樣不願屈服的國家之間的合作。當我們的“朋友圈”越來越大,當世界上追求獨立自主的力量聯合起來的時候,那就不再是美國單方面對我們搞“脫鉤”,而是我們帶着世界各國,反過來給霸權主義立下新的規矩!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