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在等一個答案,決定中日關係是暴雨或晴天,高市要想清楚作答

由 石江月 發佈於 熱點

'25-10-06

經過一番激烈角逐,高市早苗在五位候選人中殺出重圍,勝選自民黨總裁及日本首相。素有“對華鷹派”之稱的她,上臺後對中日關係屬實是一大挑戰,如今,我們就在等高市早苗給出的一個答案,這個答案,決定中日兩國接下來的關係究竟是暴雨還是晴天。

這個答案,就是高市早苗上臺後,是否會參拜靖國神社。

談到這個問題,我們要先說一下中國人爲什麼會盯着靖國神社這件事?原因其實很簡單。靖國神社裏不光供奉普通戰死者,還供着二戰甲級戰犯。對中國來說,那些人就是侵略者,他們背後是血淋淋的歷史。日本首相去參拜靖國神社,在中國人眼裏就像是美化戰犯,不只是對被侵略者的“不尊重”,而是踩在民族傷口上。

更重要的是,這個動作也不只是“儀式”,更是一個外交信號。參拜,意味着日本選擇對華強硬,關係立刻就會降溫;不參拜,則釋放出緩和和合作的可能。它幾乎是中日關係的“風向標”,所以纔會被高度關注。

還有一點,抗戰記憶在中國人心裏印刻得太深了,這不僅是書本里的內容,更是家族故事、民族情緒。參拜靖國神社一旦發生,民意會立刻沸騰,官方必須加以回應,雙邊經貿文化交流都會受影響。

所以,中國人關心的,不只是高市早苗拜不拜靖國神社,而是通過這個動作,看清她到底要帶領中日關係走向晴天,還是推向暴雨。

值得玩味的是,儘管高市上臺前曾信誓旦旦表示,不止當下參拜,當選日本首相後,也會繼續參拜,但最近她卻改了口風,對此問題含糊其辭。我們看一下她前後如何表態。

9月19日,競選期間,當記者問及此問題時,她以目前還在競選,真正選上再說爲理由把話題帶了過去。

9月24日,日本讀賣新聞接着就這個問題犀利提問道,爲何高市此前對參拜靖國神社特別執着,如今卻一再回避呢?高市表示,這不是外交問題。

10月4日,成功當選日本新首相後,高市再次被問到這個問題,她也再次表示,這不是外交問題,一直都在參拜。

前前後後這波操作,其實挺耐人尋味的。表面上,高市早苗的態度像是在打太極:競選時先模糊帶過,避免讓爭議搶走選票;當選前後又用一句“這不是外交問題”來回應,好像要把靖國參拜包裝成“私人信仰”。但問題在於,這個動作一旦出現在首相身上,就天然帶有外交屬性,不可能“私密化”。

換句話說,高市不是不懂,而是在刻意留一個可以轉圜的空間。對內,她要安撫右翼:參拜靖國神社在保守派眼中是“愛國姿態”。她如果完全放棄,等於切斷自己的基本盤。對外,她要避免引爆矛盾。畢竟剛上任就參拜,必然會讓中韓掀桌,令日本在國際場合壓力山大。

因此,可以判斷的是,高市的這種表態,其實是在測試中方的反應。她既想保留“隨時可去”的空間,又不想馬上砸掉改善中日關係的窗口。她可能會選擇在某些特殊時點,比如她政治地位穩固後再“低調”去一次,屆時對外說“私人行爲”,對內則算是兌現承諾。

所以,這場戲纔剛剛揭幕。真正的看點在於,高市她究竟是要做務實首相,還是走向極端。

務實,似乎可能性並不大。除了靖國神社這個問題外,她反對在教材裏寫慰安婦,還能說出“日本侵略是自保”這種話,這已經說明她的歷史觀和右翼是一脈相承的。這些跡象都表明,她要完全“務實”,可能性確實不大。她身上的政治資本、基本盤,以及她過去一貫的言行,都決定了她至少會延續鷹派路線。

極端路線固然能討好右翼,但代價是日本和中韓的關係全面對立,甚至在國際舞臺上被孤立。她未必願意一上來就把所有橋燒掉。更可能的是:表面務實、內心堅持,動作拖延、時機選擇。比如嘴上含糊,手裏留牌,等國內形勢或政治需要時再打出“參拜靖國神社”這張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