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節當日就掉價,中秋賣不完的月餅哪裏去了?

由 粵桂史蠹 發佈於 熱點

'25-10-06

中秋的月光還溫存於記憶,街頭巷尾的節日喧鬧卻已戛然而止。一夜之間,那些身披華美錦盒、寄託着“花好月圓”寓意的月餅,彷彿經歷了一場身份的巨大落差,從備受追捧的“寵兒”,淪爲了無人問津的“棄兒”。這戲劇性的轉變,不禁讓人追問:那些未曾售罄的月餅,最終流向了何方?它們的歸宿,折射出怎樣的市場邏輯與世相人情?

精準計算下的“節令宿命”

與大衆想象中節後大量月餅堆積如山的景象不同,現代月餅市場的運營實則高度精細化、計劃化。超市工作人員透露:“未賣完的月餅將全部下架寄回廠家。”這背後,是一套成熟的產銷預警機制。月餅的生產並非盲目進行,如廠家所言:“我們一般會在中秋節前一兩個月開始生產,生產量都是根據當年的訂單情況以及往年的銷售情況定的。”這種以銷定產的模式,極大地從源頭上控制了剩餘數量,使得大規模積壓成爲小概率事件。甚至,部分超市在中秋節當天“可能只賣半天”,這種近乎“讀秒”的銷售策略,進一步彰顯了市場對月餅“節令性”極限的清醒認知。

最後的價值榨取:折扣、福利與責任

即便計劃周詳,市場波動仍在所難免。對於那些確已生產的“過剩”月餅,商家們有着一套靈活而務實的處理組合拳。

最直接的方式,便是流向折扣渠道,進行最後的價值兌現。河南某月餅生產廠家的坦言極爲生動:“會在中秋節當天低價賣給附近的超市,他們打折銷售,打三折甚至更低。” 這意味着,一個原價3元的月餅,其生命尾聲的價值可能驟降至不足1元。這不僅是清理庫存、回籠資金的商業本能,也爲價格敏感的消費者提供了撿漏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浪費。

另一種常見的歸宿,是轉化爲企業內部的人文關懷。莎莎(化名)的經歷提供了佐證:她曾供職的餐飲企業將自有品牌月餅的剩餘部分,“通常都當作員工福利內部消化掉了”。這看似簡單的舉動,實則一舉多得:既消化了庫存,節省了處理成本;又作爲一種實物福利,增強了員工的歸屬感和節日體驗,賦予了月餅其商品屬性的情感溫度。

深思:繁華過後的啓示

月餅從“寵”到“棄”的快速切換,雖有其市場合理性,卻也引發我們對節令經濟與消費文化的再思考。

它深刻揭示了某些商品極強的“時效性”標籤。一旦過了特定的時間節點,其核心價值便急劇衰減。這驅使着商家必須更加精準地預測市場,柔性調控生產,以避免資源浪費和經濟損失。

同時,廠家與商家的各種處理方式,無論是打折清倉還是內部福利,都體現了在商業利益之外,對減少食物浪費的實際努力。這背後,既有企業社會責任的初步覺醒,也有對成本的精細考量。

而員工對“月餅福利”的複雜感受——從欣然接受到“甜蜜的負擔”——也反映出,在物質豐裕的時代,如何讓傳統節令食品以更創新、更被需要的形式呈現,或許是商家未來需要探索的方向。

中秋月圓人盡望,月餅的“宿命”猶如一場微縮的市場經濟學。它的快速登場與謝幕,是商業理性與節令文化交織的必然結果。

當我們瞭解了這些精美糕點最終的、不那麼詩意的旅程,或許能在來年的月光下,對手中的這一枚團圓象徵,多一份對物盡其用的珍惜,也多一份對市場規律的洞察。月餅的旅程結束了,但它留給我們的,關於計劃、消費與珍惜的思考,卻值得久久回味。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