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不足一月,法國新總理“閃辭”背後:馬克龍的政治危機

由 第一財經 發佈於 熱點

'25-10-06

據央視新聞,當地時間10月6日,法國總理勒科爾尼向總統馬克龍遞交辭呈,馬克龍已接受辭呈。

就在前一晚,勒科爾尼剛剛完成其內閣部長成員的任命工作。此時,距離馬克龍任命勒科爾尼爲新任法國總理的9月9日尚不足一個月。

勒科爾尼在電視講話中坦言:“我無法履行總理職務,因爲條件沒有得到滿足。”他還稱,法國議會中的其他政黨未能作出必要妥協:“我已準備好作出妥協,但每個政黨都期待其他政黨全盤接受其議程。”

勒科爾尼是馬克龍在過去兩年內任命的第五位總理,同時也成爲自1958年第五共和國成立以來任期最短的總理。事實上,自2024年法國提前舉行大選後未能產生擁有絕對多數的政黨後,法國政治運作長期陷入癱瘓狀態。

原本計劃於當地時間週二(10月7日)提交部長會議審議的法國國家預算草案,也因此打亂了時間表,引發市場波動。截至第一財經記者發稿時,法國CAC40指數下跌1.5%,歐元兌美元匯率下挫0.66%。此外,法國30年期政府債券收益率一度衝高至4.441%,創下一個月新高,之後略有回落。

是什麼引發強烈反彈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巴黎索邦大學博士生導師趙永升此前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稱,馬克龍選擇勒科爾尼的一個重要考量在於其“忠誠度高”。

勒科爾尼是自2017年馬克龍就任總統以來,唯一一位始終在政府中擔任部長級職務的官員,被法國媒體視爲“忠誠派”及馬克龍的長期盟友。

然而,正是這種“忠誠”引發了爭議。在5日晚公佈的內閣名單中,勒科爾尼組建的政府幾乎與前總理貝魯時期如出一轍,重要職位基本未作調整。其中,來自馬克龍的復興黨的部長人數達到10位,比例甚至高於2017年馬克龍上臺時的內閣構成。在全部15名部長中,左翼和極右翼政黨未獲任何代表席位。

具體來看,上一屆政府中的司法部長和文化部長都繼續留任,經濟部長這一關鍵職務則由馬克龍的盟友萊斯庫爾(Roland Lescure)出任,他曾在馬克龍第二任期初期擔任工業和能源部長。

尤其引發不滿的是,在馬克龍任內擔任財政部長長達七年的勒梅爾(Bruno Le Maire)被任命爲國防部長,接替勒科爾尼留下的空缺。勒梅爾在疫情期間主導財政工作,期間財政赤字大幅攀升,其任命備受爭議。

勒科爾尼的兩位前任貝魯與巴爾耶皆因與國民議會在支出計劃上僵持不下而遭罷免。當前,法國公共債務水平已創下歷史新高,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在歐盟中僅次於希臘和意大利,位列第三(113%),幾乎是歐盟規定上限60%的兩倍。

勒科爾尼在接任時曾表示要與過去的政治“深刻斷裂”,但這份內閣名單迅速激起左右兩翼強烈不滿,認爲這釋放出馬克龍無意改變親商立場的信號。

法國中右翼政黨“共和黨”(Les Républicains)領導人雷塔約(Bruno Retailleau)雖然在新內閣中繼續擔任內政部長,卻在5日晚率先發難,批評稱:“政府組成未能體現所承諾的變革。”

極右翼的“國民聯盟”主席巴爾德拉(Jordan Bardella)直言:“我們明確告知總理:要麼變革,要麼面對不信任投票。”

左翼的法國社會黨也威脅稱,除非勒科爾尼暫停馬克龍標誌性的養老金改革,否則將投票否決新政府。

勒科爾尼在辭職後的電視講話中回應稱,“黨派的胃口”已在執政聯盟內部顯現,並強調“必須始終將國家置於政黨之上”。

此外,勒科爾尼在上任後不久便迅速陷入“學歷造假”風波。根據多份公開資料、其個人傳記及過往演講內容顯示,自2016年以來,勒科爾尼或其團隊多次對外表示,他曾在巴黎第二大學獲得公共法碩士學位。然而,有指控提出,他實際上並未取得所聲稱的碩士學位。據報道,勒科爾尼的總理辦公室已對此指控予以承認。報道還顯示,法國全國公共教育僱員工會已就此事提起訴訟。

法國的政治僵局

勒科爾尼於9月初上任之際,法國正面臨公衆普遍不滿與社會局勢持續動盪的複雜局面。當月,巴黎及多個主要城市爆發大規模罷工與示威活動,數十萬民衆走上街頭,強烈抗議政府的財政緊縮政策。

趙永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自馬克龍第一任期以來,選民對其寄予厚望,但其國內經濟改革成效未達預期,且在歐盟事務、國際援助等外部議題上投入過多精力,加劇了民衆對國內政策的不滿,特別是在高通脹背景下,中低收入階層承受更大壓力。”

他進一步闡釋稱,通脹對不同人羣的影響有差異,物價上漲30%至60%對富裕羣體影響不大,因日常消費佔其總財富比例極低;而對月收入1000至2000歐元的中低收入羣體,生活成本上升可能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

隨着勒科爾尼宣佈辭職,法國再度陷入一場新的政治危機。市場對此反應迅速,法國債務與德國基準國債之間的利差一度攀升至0.88個百分點,逼近自十多年前歐元區債務危機爆發以來的最高水平。這一利差通常被視爲衡量市場擔憂程度的關鍵指標。

值得注意的是,勒科爾尼是馬克龍自2024年夏季提前選舉以來任命的第三位總理。法國政治學者布里斯蒂埃爾(Antoine Bristielle)分析認爲,目前馬克龍僅剩兩個真正可行的選項,一是解散國民議會,或是主動辭職以觸發新一輪總統選舉。從現有跡象判斷,他選擇前者的可能性較大。

“國民聯盟”前主席勒龐(Marine Le Pen)公開呼籲舉行提前選舉。“解散(議會)是絕對必要的。”她還補充道,對馬克龍總統而言,主動辭職將是“明智之舉”。不過,馬克龍此前已明確排除了這一選項。

巴克萊歐洲股票策略主管埃馬紐埃爾·考(Emmanuel Cau)稱:“結束當前政治危機的唯一可行途徑是舉行新的選舉。”他進一步表示,這場持續的不確定性正使歐洲市場變得“難以投資”,也爲投資者的謹慎策略提供了理由。

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全球宏觀策略師沙夫裏克(Peter Schaffrik)也認爲:“政治問題意味着法國所面臨的任何問題都將難以得到解決。”(第一財經記者馮迪凡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