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評丨別讓一枚“板栗殼”傷害了景區聲譽

由 紅星評論 發佈於 熱點

'25-10-06

10月6日,“遊客稱撿板栗殼被民宿老闆娘誣陷偷竊”登上熱搜,引發熱議。據極目新聞報道,連雲港花果山景區管理處工作人員說,此事已在處理中,遊客沒有偷盜。當事遊客也表示有關部門來找她協商了。

據報道,遊客稱,她在景區路邊第一次見到掉落的帶殼板栗,便撿殼查看。民宿老闆娘便衝來指責她們偷盜,解釋無果後雙方發生爭執和肢體接觸。而另一邊,與涉事民宿同名賬號回應稱,洗車時看到一家人蹲在路邊撿板栗,曾告知對方此係私產非公共區域,對方以景區裏的東西可撿爲由,拒絕離開,由此導致衝突。

雙方各執一詞,看得網友一頭霧水。撿拾方到底是個人好奇撿殼查看,還是一家人蹲在路邊撿板栗?爲何會產生偷盜的誤會?口頭爭執何以引發肢體接觸,誰先動的手?

撿個板栗殼,何以至此?從目前來看,景區管理處稱“遊客沒有偷盜”,警方也稱當事人所言“大部分真實”。既然已報警處理,箇中細節和情理、法理都要掰扯清楚,唯有公事公辦,明確雙方責任,不枉不縱,才能回應輿論關切。

回過頭來,此事的爭議或始於路邊果樹產權界定有分歧。景區道路旁掉落的板栗,好奇撿拾能否算“偷”,這本不該是問題。特別是花果山隸屬的雲臺山景區,曾多次推介“板栗遊”,國慶前還發文邀遊客“親自體驗撿拾板栗的快樂”。這或是遊客“以景區裏的東西可撿爲由,拒絕離開”的一個原因。

從這個角度看,欲以板栗特色釋放農文旅融合活力,景區就更該在管理上細化明晰,哪些區域可自由撿拾,應有明確界定和公告指示,讓遊客無撿拾的後顧之憂。民宿開門迎客,私人作物若是忌諱遊客撿拾,也可立顯眼標識,避免類似糾紛。若大度一些,任君採擷,口碑豈不更佳?

個人出遊避免瓜田李下,是文明禮儀規範,但景區產權管理公示也需更明晰。若要宣傳撿板栗,就不應留下模糊地帶,從源頭減少誤拾可能。唯有規則與禮儀共同作用,才能減少此等誤會。否則,任你再強調“系民宿商戶個人行爲”,網友再搜索花果山板栗,恐怕先出現的不是板栗特色,而是有損景區聲譽的一起“板栗門”事件。

紅星新聞評論員 李曉亮

編輯 汪垠濤

審覈 何先菊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