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中日不存在‘政冷經熱’可能性”,日本將因高市早苗言論損失多少真金白銀?我們算了一筆賬……

由 環球時報 發佈於 熱點

'25-11-21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陳子帥 白雲怡 李萌 張依依】近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國會答辯中就日本安保法中的“存亡危機事態”悍然發表涉臺挑釁言論。分析普遍認爲,高市惡劣言論導致的中日關係惡化,或將進一步衝擊本已面臨下行壓力的日本經濟,甚至導致四季度經濟再現負增長。

高市早苗 資料圖

如果中日政治關係持續惡化,日本哪些產業或將面臨最大沖擊?又會讓日本損失多少真金白銀?《環球時報》採訪多名行業人士並查閱大量數據,給日本算了一筆賬:

——如果中日政治關係持續惡化,旅遊業因中國遊客減少,預計一年的損失可達到約2.2萬億日元(約合1000億元人民幣);

——水產出口繼續暫停,對內地和香港的出口合計損失有可能超過1100多億日元(約50億元人民幣);

——半導體、家電等製造業領域,如果其在華訂單和投資受挫,加上資本市場波動和宏觀經濟下行風險,造成的損失或可達上萬億日元。

——更嚴重的是,日本在華汽車產業很可能會面臨更爲艱難的處境,一些品牌不排除會加速退出中國市場。綜合來看,高市早苗的言論可能讓日本流失數萬億日元的真金白銀,對日本經濟形成顯著的下行壓力。

每5日元入境消費,就有1日元來自中國遊客——日本旅遊業損失或達2.2萬億日元

14日,中國外交部和中國駐日本使領館發佈出行提醒,建議中國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16日,教育部和文旅部又分別發出赴日留學預警和旅行提醒。《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瞭解到,在上述信息發佈後,國內多家大型旅行社已下架赴日旅遊產品,不少原計劃出行的旅客也主動聯繫旅行社退訂行程。

“客戶不想去了,擔心不安全。”一家國內大型旅行社的銷售人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過去幾天,不少原本預訂日本團的客人主動選擇退單,旅行社也提供免費退訂服務。他表示,自己和同事“每人手裏都有不少退單”。另一家旅行社負責人則透露,受當前中日關係緊張影響,公司已暫停推薦赴日旅遊,相關產品和服務目前均處於暫停狀態。

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報道,總部位於東京、專爲中國遊客提供定製服務的東日本國際旅行社稱,其約70%的團隊遊已被取消,新諮詢量也下降了約90%。該公司的高管表示:“通常12月下旬至春節期間是企業獎勵旅遊的旺季,但今年,預計這些團隊幾乎都不會赴日。”

多名受訪者認爲,高市早苗引發的風波可能對日本旅遊業造成持續衝擊。國內一家旅行社負責人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業內普遍預期這場爭議短期內難以平息,元旦、春節期間的赴日旅遊或將繼續受影響。目前,該旅行社收到的國內南方遊和東南亞遊諮詢量已上升約20%,有望分走部分原本流向日本的客源。

據世界旅遊及旅行理事會(WTTC)的數據,旅遊業佔日本整體國內生產總值約7%,近年來更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旅行警告發布後的幾天內,日本旅遊相關股票也持續下滑。

據“日本在線”報道,日本國家旅遊局公佈數字顯示,2024年日本共接待國際遊客近3690萬人。其中來自中國內地的遊客近700萬人,佔日本全部入境遊客的19%左右,是其排名第二的國際遊客來源地。

另據共同社報道,2024年日本入境遊客總消費約爲8.1萬億日元,其中,中國遊客在日本的消費額約爲1.73萬億日元,佔日本總入境遊客消費額的約21.3%,是單一國家中消費額最大的客羣。換句話說,每5日元的入境消費,就有1日元來自中國遊客。

共同社援引野村綜合研究所高級經濟師木內登英的分析稱,2012年9月釣魚島“國有化”事件後,中日關係緊張,該年9月至隔年8月,訪日中國遊客同比減少了25.1%。如果這次訪日中國遊客也出現同等規模減幅,木內登英估算,日本未來一年國內生產總值將減少0.36%,經濟損失高達2.2萬億日元。

與此同時,在國際留學市場上,一些原本計劃赴日深造、但尚未正式啓程的中國學生,開始將目標轉向新加坡、香港等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高校。據日經新聞網援引日本學生支援機構統計顯示,截至2024年5月,日本約有12.3萬名中國留學生,比上年增加7%,佔全體留學生的約37%,中國是日本國際學生羣體的最大來源國之一。

新航道前程留學日本項目部副總經理焦珊對《環球時報》介紹稱,今秋日本留學入境工作已經基本結束,但正在準備來年留學申請的學生和家長,已有不少開始擔心這次風波會不會影響孩子的留學規劃,前來諮詢的家長提到該話題的頻率明顯上升。高市早苗事件正在影響未來中國留學生赴日留學的信心。另有留學中介機構告訴記者,對於那些原本同時考慮多個留學目的地的學生而言,日本正在被排除在備選名單之外。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員朱清秀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日本地方高校對中國留學生的依賴尤爲明顯。在少子化的持續衝擊下,許多大學和語言學校本就面臨生源不足的壓力。如果中國發布的留學預警導致赴日人數下降,不僅會使地方高校的招生更爲困難,也會直接影響相關地區的教育產業和地方經濟,對日本社會的長期發展造成壓力。

內地和香港曾佔日本海產品出口總量四成,被高市一句話斷絕進入中國大門的希望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政府相關人士19日透露,中國政府已向日方通報將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中方當天早晨通過正式外交渠道聯絡日方。共同社分析,此舉或旨在針對首相高市早苗圍繞“臺灣有事”國會答辯的反制措施。

據日媒報道,中國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圖爲19日東京一家店內,商販在整理海鮮。(圖源:IC photo)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19日表示,日方此前承諾履行輸華水產品的監管責任,保障產品質量安全,這是日本水產品輸華的先決條件。但是日方目前未能提供所承諾的技術材料。“我還想強調的是,近期由於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倒行逆施,在臺灣等重大問題上的錯誤言論引起中國民衆的強烈公憤。當前形勢下,即使日本水產品向中國出口,也不會有市場。”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日本農林水產省數據顯示,在中方2023年因福島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海問題暫停日本水產輸華前,中國是日本海鮮最大出口地,佔日本海產品出口總量的22.5%。若加上香港的19.5%,輸出量可達42%。其中,出口量最高的是日本扇貝,佔總體的51.3%。

媒體公開報道顯示,自2023年至今,日本各界一直希望恢復水產品對華出口。今年6月,中方一度宣佈允許恢復北海道和青森縣等37個地區的海鮮產品進口。然而,高市早苗的錯誤言論讓這一進程戛然而止。

“水產輸華禁令的重新實施,將對許多希望重返中國市場的企業造成沉重打擊。”路透社援引日本北海道一家曾向中國出口扇貝的水產公司的負責人的話形容稱,當前的局面“十分令人沮喪”。

中國水產禁令對日本水產出口造成的影響十分明顯。據美國行業媒體“海鮮資訊源”援引日本農林水產省(MAFF)統計數據稱,2024年,日本漁業產品出口總額爲3609億日元,較上年的3900億日元下降7.5%,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對華海鮮出口的大幅減少。

報道稱,2024年,日本對中國內地出口的農林水產品同比下降689億日元,降幅約29%。對香港地區出口也下降155億日元,降幅6.6%。海蔘成爲日本所有農林水產品中損失最大的單一品類。2024年,日本海蔘出口同比下降64億日元,降幅38%,報道認爲,這主要是對華出口受限造成。

在此背景下,本月20日,日本在野黨就此對日本政府提出質詢,要求評估中方此舉對日本水產品行業造成的影響。北海道當地政府在同一天召開緊急對策會議,討論當地水產從業者的關切。

一名日本問題專家在估算後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算上運輸水產品的物流、冷凍倉庫及加工業,日本水產相關行業一年的損失或將超過1100億日元。上海外國語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廉德瑰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水產品輸華禁令將對日本水產相關行業和日本整體經濟產生較大影響。高市早苗的言論觸碰了中國的底線,侵犯了中國主權,損人不利己,應該反省。

汽車、家電、半導體……“相關損失或達萬億日元級別”

“如果中國對日本商品關閉市場大門,日本或將難以找到替代市場。”21日,路透社在一篇報道中這樣寫道。據聯合國貿易商品統計數據庫的數據顯示,中國是日本第二大出口市場。2024年,中國從日本進口了約1250億美元商品,主要涵蓋工業設備、半導體和汽車等品類。相較而言,作爲日本第三大出口目的地的韓國,去年僅吸納了460億美元的日本商品。

另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中國是日本最大貿易伙伴、第二大出口對象國和最大進口來源國。2024年,中日貿易總額3083億美元,其中中國出口額1520.1億美元,進口額1562.5億美元。

如此龐大的貿易體量和涉及行業意味着,任何波動都可能造成可觀的經濟損失。上述日本問題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相關損失至少是萬億日元級別的。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項昊宇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高市早苗的涉臺言論引發的中日關係緊張,正成爲日本復甦的重大“外部風險”。

“中日關係惡化可能削弱中國市場對日本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影響出口和在華企業業務,同時放緩雙向投資,衝擊雙邊貿易,並加劇日本經濟內需疲軟等結構性問題。”項昊宇表示,除農林水產業外,日本的汽車、半導體、電子、機械設備等出口導向型產業接下來都可能面臨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中日經貿“相互依存”的關係體現在方方面面,尤其是高端製造業領域。據媒體公開報道,2024年東京電子44%的收入來自中國。分析認爲,如此高的市場依存度意味着,如果對華訂單減少就會直接影響日本企業的營收,進而對日本本土的研發投入與就業穩定產生連鎖反應。

在家電領域,2024年中國從日本進口的家電金額爲7.08億美元。一家知名家電企業的相關負責人日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曾多次強調中國市場的重要性,表示失去中國市場,日本企業將在全球失去競爭力。

而作爲日本經濟支柱產業之一的汽車行業,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則更爲顯著。據媒體公開報道,2025年上半年,日本對華汽車出口達8.3萬輛,佔中國同期進口總量的37%。除整車出口外,日本汽車企業的在華生產也佔有重要地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員朱清秀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日關係緊張加上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衝擊,將給日資汽車企業在華銷售帶來壓力。近年來,日產和本田在華銷量已明顯下滑,而當前局勢可能進一步影響其在華市場表現,使接下來的銷售面臨更大挑戰。

“東京和北京之間的外交爭端正在威脅日本已經脆弱的經濟,後者同時還在遭受美國關稅和房地產投資下降的打擊。”CNBC報道稱。日本內閣府17日發表的初步統計結果顯示,扣除物價變動因素,日本今年第三季度實際GDP按年率計算下降1.8%,自2024年第一季度以來再次出現負增長。

據路透社報道,日本內閣21日批准了一項135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這一鉅額刺激計劃更加引發外界對日本財政狀況惡化的擔憂加劇,日元匯率已跌至10個月來低點,超長期國債收益率攀升至歷史新高。而彭博社日前表示,“拋售日本”的交易可能纔剛剛開始。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劉軍紅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日貿易、企業合作以及中國資金對日本股市和不動產的投資,對日本經濟至關重要。日本雖擁有美國市場,但受特朗普關稅影響,三季度經濟增速已下滑,如果再失去中國市場,其經濟形勢將更加嚴峻。

“中日經濟依賴政治氛圍支撐,不存在‘政冷經熱’的可能性。”他這樣表示。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