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俄羅斯海軍的不斷推陳出新,“北方艦隊的肺”——那一代中型核動力導彈巡洋艦的“王者”——“彼得大帝”號將隨即宣告退役,開啓一代又一代的俄羅斯海軍的新徵程。這艘滿載排水量高達2.8萬噸的“海上巨獸”,尺寸堪比日本出雲級航母,卻是美國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三倍體積。

如俄羅斯的這艘“巨無霸”能否輾轉來到中國,甚至爲中國的核航母的發展起到“技術的催化劑”呢?這無疑將對我們國產航母的發展帶來極大的推動作用,對我們國民的安全、對世界的和平都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彼得大帝”號屬於蘇聯時代的基洛夫級巡洋艦,同級艦共建造四艘,其中兩艘早已拆解,而“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在2025年完成現代化改造後重返現役。俄羅斯原計劃讓兩艘核巡洋艦並行服役,但預算壓力和戰略調整讓“彼得大帝”號的升級計劃戛然而止。俄海軍轉向發展更靈活的小型護衛艦,例如22350型,折射出從全球投送到區域拒止的戰略收縮。
這艘巡洋艦最引人注目的亮點,是它搭載的KN-3型壓水反應堆。單座輸出功率達7萬馬力,推動艦體以32節航速航行,理論上具備無限續航能力,相比中國055型驅逐艦的常規動力,核動力系統能擺脫燃料限制,支撐長期遠洋部署。

對於正積極發展藍水海軍的中國而言,這項技術堪稱“雪中送炭”。中國已進入三航母時代,福建艦採用電磁彈射技術,004型航母的衛星圖像更顯示其船體特徵與核動力設計高度吻合。
若“彼得大帝”號能通過中俄軍事合作渠道轉移至中國,其核反應堆技術可能被用於優化中國下一代航母的動力系統。KN-3型反應堆結構緊湊、功率密度高,中國可借鑑其設計,開發雙堆配置,將熱功率提升至接近美國尼米茲級航母的A4W水平(約588兆瓦),從而支撐電磁彈射、激光武器等高耗能設備。
歷史上,蘇聯曾以同類反應堆爲基礎設計“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中國若能獲得實物參考,可大幅壓縮研發週期,避免重複法國“戴高樂”號因直接套用潛艇反應堆而功率不足的尷尬。

不過,這筆交易面臨現實阻礙。“彼得大帝”號的武器和電子系統已顯老舊,其反艦導彈和雷達性能無法與中國055型的雙波段相控陣系統抗衡,中國更需要的或許是“取其核、去其殼”,重點研究反應堆結構而非整艦作戰能力。
此外,國際技術轉讓協議、地緣政治敏感度也是潛在門檻,但中俄近年聯合軍演與技術共享日益深化,若中國以出口052D型驅逐艦等互惠方案作爲交換,或能促成雙方各取所需。
俄羅斯海軍的抉擇背後,是經費與戰略的雙重考量。2025年“納希莫夫”號服役後,“彼得大帝”號年均出海時間僅20天,維護成本卻居高不下,而不是把這座空殼的“巨型機”任其閒置不用,何不將其打造爲外交的重要資源呢?

伴隨中國004型航母的建造步伐不斷的加快,大連船廠的模塊化組裝也已明顯提上了日程,其排水量的預計也將首次突破10萬噸的歷史性里程碑。核動力系統將成爲中國航母從“近海防禦”邁向“遠海威懾”的關鍵跳板。
儘管“彼得大帝”號的歸宿尚未正式公佈,但其帶來的先進的技術卻可能將在不遠的將來對太平洋的格局產生不容小覷的影響。中國若能將KN-3型反應堆與本土創新融合,例如結合釷基熔鹽堆技術提升安全性與效率,未來核航母的續航與戰鬥力有望對標美國福特級,這場潛在交易不只關乎一艘退役戰艦的去向,更可能是深海戰略棋局中的一步暗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