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網民最近翻出了一段 “古董級” 採訪,時任日本陸上自衛隊參謀長的福山隆中將語出驚人:"若不考慮彈道導彈,日本一週內就能消滅中國全部艦隊。"

這段視頻的拍攝時間最早可追溯至2015年前後。彼時,我國海軍雖已開啓現代化進程,但福建艦等核心裝備尚未入列。
日本憑藉多年積累的海上自衛隊實力,仍沉浸在"亞洲第一海軍"的迷夢中。福山隆作爲陸自高層,其言論折射出當時日本軍事界對"以陸制海"能力的盲目自信。
它們寄希望於12式反艦導彈的部署,這款在88式導彈基礎上改進的武器,早期型號射程約200千米,讓日本產生了可以牽制中國艦隊的錯覺。
但刻意迴避彈道導彈這一前提的設定,無異於掩耳盜鈴的紙上談兵。

我們明明有彈道導彈,憑什麼不考慮?真當我們是宋襄公嗎?
十年來,我國海軍已實現跨越式發展。以福建艦、山東艦、遼寧艦三艘航母爲核心的遠洋作戰體系已然成型。
其中,福建艦作爲首艘國產電磁彈射航母,滿載排水量超8萬噸,可搭載多種艦載機實現滿載起飛,其作戰效能遠超日本改裝後僅能搭載F-35B的2.7萬噸級"出雲級"直升機航母。
圍繞航母形成的戰鬥羣更是令人矚目。
055型萬噸驅逐艦被譽爲"亞洲最強戰艦",配備雙波段雷達和112單元垂直髮射系統;052D型驅逐艦具備區域防空能力;水下潛艇協同作戰,構建起立體化攻防體系。

反觀日本所謂的"反艦優勢",在我軍現代化戰力面前早已蕩然無存。
事實上今天日本的海上和空中反艦能力相當普通,因爲美國不敢讓它擁有強大的反艦能力,怕被反噬。
海上自衛隊主要反艦裝備還是90式和美製魚叉反艦導彈,均爲射程在200公里以內的亞音速反艦導彈。
空中反艦武器是93式(ASM-2)反艦導彈,仍然是一款射程在200公里以內的亞音速導彈,與其他國家主流反艦導彈(JSM、LRASM、鷹擊-12)相比在射程、隱身、智能化上明顯落後,已不具備對抗大型航母編隊的突防能力。

【93式空艦導彈,性能相當於我國的C801空艦導彈】
美國一直在努力確保日本無法獨立完成 "偵察-決策-打擊-評估" 的完整殺傷鏈,原因大家心知肚明。
離開了美國的系統支持,日本自衛隊的戰鬥力至少下降一半。
日本現在把寶全部押在12式反艦導彈上了,它的射程提升至1500千米,試圖強化"防區外打擊"能力。

【12式反艦導彈】
但我們的反介入/區域拒止體系已形成壓倒性優勢。轟-6K轟炸機掛載的鷹擊-21高超音速反艦導彈,末端速度達10馬赫以上,採用"錢學森彈道"讓現有攔截系統形同虛設。
現代海戰早已不是艦艇數量的簡單比拼,而是體系化作戰能力的全面較量。
日本海上自衛隊不僅艦艇數量有限,更缺乏體系化支撐,其作戰效能和我們相比,存在明顯代差。
日本右翼翻炒舊論的背後,正反映出其內心的焦慮,一方面不得不承認我國海軍技術已全面超越。
另一方面,美國對日承諾的可靠性正在動搖。特別是某人上臺後,直言和日本"算不上朋友",讓日本所謂的"靠山"顯得岌岌可危。

前首相鳩山由紀夫的比喻一針見血:"越小的狗越會叫",道出了這種外強中乾的真實心態。
不過,日本酷愛軍事冒險,上世紀三十年代,日本軍部曾狂妄宣稱"三個月滅亡中國",結果陷入戰爭泥潭。
八十年代,又有聲音叫囂"日本可以說不",最終在泡沫經濟破滅後偃旗息鼓。
如今翻炒十年前的過時言論,不過是歷史鬧劇的重演。但這種不負責任的炒作,不僅暴露了日本右翼的擴張野心,更可能誤導民衆認知,加劇地區緊張局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