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政府提出一個大目標,力爭2032年跟中美平起平坐,10年要投100億美元。

(莫迪政府打算花10年時間,跟中美平起平坐)
日前,印媒發佈一篇文章,披露了莫迪政府的一個宏偉目標——力爭在2032年之前,在半導體制造水平實現與中美的平起平坐。
莫迪政府想得很好,不僅是要跟中美平起平坐,還要成爲區域乃至是全球先進芯片領域的製造中心。
爲此,莫迪政府推出了一項100億美元的激勵計劃,希望實現一個強大的國內半導體生態系統,涵蓋芯片設計、製造、測試和封裝。
印度信息技術部長阿什維尼在新加坡舉行的彭博新經濟論壇上透露,其實這一計劃早在三年前就啓動,如今已從規劃階段,過渡到了執行階段。
三年前也就是2022年,莫迪政府這等於是希望只花10年時間,就能在半導體制造領域達到與中美平起平坐的水平。
然而照阿什維尼所說的,印度花了3年時間如今纔到執行階段,那剩下7年就想達到與中美平起平坐的水平,這可能嗎?

(印度信息技術部長阿什維尼)
印度人顯然還是對自己太自信了。
阿什維尼給出的依據是,印度在半導體領域所取得的進展,包括美光科技在古吉拉特邦建立測試和包裝工廠、塔塔集團準備建立一家硅芯片製造廠、三家印度芯片製造廠計劃於明年年初開始商業化生產。
然而我們要注意到,這都是一些很基本的代加工的活。
中美在半導體領域的優勢,是不同維度的領先,比如,美國壟斷了EDA設計軟件、高端芯片架構等核心技術;
英特爾、英偉達等美企,則長期主導7納米及以下先進製程市場,以及在3納米、2納米制程上實現了穩定量產並佈局更先進製程;
中國則在成熟製程形成規模優勢,2011年中企就實現28納米量產;2022 年突破7納米級工藝。
雖然7納米級工藝還不是最先進的,但中國已搭建起覆蓋設計、製造、設備、材料等環節的半導體產業鏈。
僅2024年,中國新增芯片產能就超過全球其他地區總和;而中國事實上,也已經接近突破5納米節點。
也因此大部分聲音都認爲,中國追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也只是時間問題。

(中國已接近突破5納米節點)
反觀印度,技術水平嚴重滯後,截至目前爲止,還未實現商業化的半導體芯片量產。
印度首個現代晶圓廠要到2026年底,纔有望實現28納米制程量產,而這一技術中美早已大規模應用多年,差距至少10到15年。
印度目前,僅在半導體封測環節有少量產品下線。
就是上面提到的“美光科技在古吉拉特邦建立的測試和包裝工廠”,這座工廠主要從事晶圓分割、封裝、測試及模組生產,2025年上半年,實現首批產品下線。
但封測環節在半導體產業鏈中利潤較低,且技術門檻遠低於晶圓製造,並非核心的芯片生產環節。
所以莫迪政府當前引以爲傲的“進展”,實際並不足以支撐他們在半導體領域的野心。
同時,印度聚焦的28納米成熟製程,還面臨着“國內需求不足”和“市場飽和”的雙重壓力,一方面印度電子製造業薄弱,市場需求不大;
另一方面中美早已在全球佔領了28納米成熟製程的市場。印度28納米的芯片,恐怕不僅會利潤空間被擠壓,甚至面臨“投產及虧損”的局面。
更不用說,中美在半導體領域的發展,早已深耕數十年,投入了數百甚至是上千億美元,印度這10年和100億美元也不夠看呀。
所以說,印度莫迪政府的半導體雄心雖宏,卻更像是一場與時間的倉促賽跑。
七年間,不僅要跨越從28納米到先進製程的巨大技術鴻溝,更要在中美早已重兵佈陣的全球市場中殺出血路,其難度無異於逆水行舟。

(美光科技在古吉拉特邦建立的測試和包裝工廠)
印度100億美元的投入,在需要千億級資本和數十年技術積澱的半導體行業,恐只是杯水車薪。
印度眼前的些許封測進展,遠非支撐其“平起平坐”野心的堅實基石。
當然對我們來說,印度雖然現在沒有這樣的能力,但對於印度的“進步”我們始終也是要正視的。
畢竟這個國家真要發展起來,對我們威脅還是很大的。此前中企的一些投資,已經讓印度在工業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如今在半導體領域,我們絕不能再犯這樣的大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