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香港投資推廣署劉凱旋:全球資金爲何湧向香港?

由 財經雜誌 發佈於 財經

'25-07-07






香港投資推廣署將深化“雙向奔赴”策略,通過政策優化強化吸引力,並依託大灣區與“一帶一路”拓展新興市場,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發展


文|《財經》特約撰稿人 成孟琦 記者 郭楠

編輯|陸玲

儘管有地緣衝突、“對等關稅”等不確定性因素持續衝擊,但2025年上半年,香港資本市場以一份逆勢上揚的成績單,在全球金融版圖中重新成爲焦點。

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首次公開發行)市場持續升溫,完成43單IPO,募資額超1000億港元,助力香港時隔四年重返全球募資冠軍;截至6月30日,港股恆生指數以20%的漲幅領跑全球主要股指,恆生國企指數與恆生科技指數分別上漲19.05%及18.68%;南向資金年內已累計淨買入7259.73億港元,達到2024年全年的90%,而港股通累計淨流入也突破4.35萬億港元,佔市場總成交額22.5%。

這些數據不僅印證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鞏固,更折射出中國資本市場雙向開放與全球資產東移的深層變局。爲了更好地解析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格局與改革進程,以及瞭解中國企業出海潮中“橋頭堡”香港的作用,《財經》雜誌專訪了香港投資推廣署署長劉凱旋。

在劉凱旋看來,香港正憑藉稅率、貨幣、語言、法律等各方面的獨特競爭力,在新的國際形勢下吸引全球資金湧入。“特朗普上任後推行貿易保護主義,迫使企業‘去風險’,香港因兼具中國屬性與國際規則適配性,成爲資金‘安全港’。”

6月23日,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透露,香港管理的資產總額接近4萬億美元,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GDP)的10倍以上,其中有三分之二資金來自香港以外。此外,6月26日,香港特區政府發表《香港數字資產發展政策宣言2.0》,立志將香港打造成數字資產領域的全球創新中心。

近兩年,全球富豪紛紛將家族辦公室設立在香港。數據顯示,香港家辦管理着4萬億美元,穩居全球第二,家辦平均規模超5000萬美元。劉凱旋表示,此前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提出,2025年底前不少於200間家辦在港設立或擴展業務,截至目前,經香港投資推廣署引進的家辦已達到190家,非常有信心在2025年底完成目標。

2025年,恰逢香港投資推廣署成立25週年,作爲香港特區政府招商引資“先鋒”,投資推廣署在25年間持續不斷吸引企業落戶香港,見證了香港的經濟發展,更是作爲內地企業出海的“顧問”,全程參與並助力內地企業出海潮。

25年來,香港憑藉制度優勢與樞紐地位,成爲全球資金配置中國的核心通道。劉凱旋告訴《財經》,過去25年間,投資推廣署引資超過4400億港元,今年更是超額完成《2022年施政報告》所訂立的招商績效指標。

近兩年,在引入中東資本、帶領中國企業出海方面,香港發揮了內聯外通的巨大優勢。

劉凱旋介紹,在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帶領下,投資推廣署數次訪問中東地區,2024年曾主辦的“金融科技周”,邀請到多箇中東主權基金和中東企業,促成其與中國企業簽署合約並作出投資;資本市場上,沙特首隻ETF在中國香港上市,中國香港的港股ETF也已經在沙特上市。

未來,香港投資推廣署將深化“雙向奔赴”策略,一方面通過政策優化(如家辦稅制、科創基金)強化吸引力,另一方面依託大灣區與“一帶一路”拓展新興市場,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與綠色金融協同發展。

全球資金安全港

《財經》:2025年,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得分大幅提升至760分,重回全球前三;同時,港股市場也在持續吸引全球資金,港股交易量增長,IPO被國際資金搶籌。香港核心競爭力是否已從“自由港”升級爲“安全資產港灣”?

劉凱旋:首先,香港作爲自由港,除資金自由流動外,稅制簡單且稅率低,個人入息稅17%封頂。其次,在“一國兩制”下,香港還具有貨幣、語言及法律上的獨特性,貨幣與美元掛鉤,語言上中英文法定語言並行,法律上普通法體系與國際接軌。以上是構成香港金融、航運、貿易三大國際中心的競爭力來源。

2025年多項指標顯示香港競爭力強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指數全球第三(亞太第一)、世界競爭力年鑑排名第三、世界經濟自由度排名全球第一、外資直接投資流入額全球第三。

其中最大的轉折來自2023年初取消疫情管控。香港作爲亞太航運樞紐,有150個以上的直航目的地,全都在疫情後逐步恢復運作。全球投資者重啓經濟活動後,增長重心轉向中國及亞太地區。同期,歐洲受地緣衝突影響、美國政策不確定性增加,資金爲尋求安全與增長,將中國香港作爲進入中國市場的樞紐。特朗普上任後推行貿易保護主義,迫使企業“去風險”,香港因兼具中國屬性與國際規則適配性,成爲資金“安全港”。

《財經》:爲吸引更多全球資金,港府在吸引家辦方面推出了很多政策,近兩年在香港註冊的家辦明顯增多。未來在吸引家辦落戶方面,還會有哪些新的支持措施?

劉凱旋:德勤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底,香港有2700家單一家族辦公室,其中,58%管理資產超5000萬美元,32.7%管理資產超1億美元。總體管理資產規模達4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二。

政策方面,香港家辦註冊無需政府審批,且特區政府持續優化家辦稅務寬減措施。近日,中國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陳浩濂表示,正計劃優化基金及單一家辦享有稅務寬減的合資格交易種類,包括碳信用和虛擬資產等,以及優化私募基金分發附帶權益的稅務寬減安排,預計相關政策將於2026年提交立法會審批,或將於2026稅年實施(2026稅年爲2026年4月1日至2027年3月31日)。

2022年10月,中國香港特區政府《施政報告》提出,希望在2025年底前投資推廣署協助不少於200間家辦在港設立或擴展業務。截至目前,經香港投資推廣署引進的家辦已達到190家,通過市場進入香港落地的家辦更多,因此非常有信心在2025年底完成《施政報告》提出的目標。

《財經》:近兩年新加坡在吸引家辦方面也陸續推出很多政策,有段時間市場存在中國香港和新加坡“財富中心之爭”的說法,您怎麼看?

劉凱旋:與新加坡對比,中國香港的家辦設立門檻低,新加坡設立家辦則需要政府與金管局審批。但這並不意味着中國香港家辦質量不高,相反,依託中國香港傳統金融市場優勢和嚴謹的反洗錢政策,中國香港家辦的資金規模更大。如果家辦想要在中國香港獲得稅收政策優惠,規模至少要達到3000萬美元,目前,中國香港家辦平均規模超5000萬美元,新加坡大概爲3000萬新元。

另一方面,科創企業需要投資,而家辦投資者也在尋找相關機遇。中國香港的科創投資生態更活躍,在對接獨角獸上市方面相較新加坡及瑞士都更具有優勢。

政策上,香港特區政府也在不斷調整家辦政策,包括開放碳信用和虛擬資產投資的稅務寬減等,每年都會進行回顧與調整。

最近,我們發現歐洲及北美地區來港開設家辦的數量正在增加。北美地區家辦需要將資金配置在安全且穩定的地區;而歐洲地區對富人的稅收政策並不友善,中國香港在全球屬於低稅率地區,個人入息稅17%封頂,針對家辦的稅收優惠則更高。

《財經》:今年是香港投資推廣署成立25週年,在這兩年招商引資工作中能看到哪些新的趨勢?

劉凱旋:在投資推廣署招商引資的過程中,可以看到全球在香港的投資都在增長。雖然政策可能會調整,但是企業的眼睛是明亮的,在賺錢與政治安穩驅動下,資金配置仍然會關注全球經濟增長最高的地區,而高增長地區裏的樞紐就是中國香港。過去25年間,投資推廣署共吸引超過7700家企業來港落戶或加大投資,這些企業來自世界各地。其中,已有140多家企業在港交所成功上市,爲香港資本市場增添了活力。同時,這些企業的入駐也爲香港創造了超過9.5萬個新職位,直接投資金額更是超過了4400億港元。

值得關注的是,2024年投資推廣署吸引投資額高達677億港元,創下歷史新高,較2000年增長約133倍。2025年首五個月,有319間公司落戶香港或加大投資,投資額達265億元,創造約6500個職位,按年升超過1倍。

中國企業出海第一站

《財經》:從2024年9月開始,隨着宏觀政策等因素推動,中國內地企業赴港上市迎來了一個高潮,藉助香港資本市場加速國際化佈局。投資推廣署在服務中國企業出海方面具體做了哪些工作?

劉凱旋:香港一直都在扮演“超級聯繫人”角色,如今更形成了“雙向賦能”,既引進海外企業,又融入國家戰略,助力中國企業出海,推動全球合作大循環。

投資推廣署協助企業在香港對接合作夥伴、上下游供應鏈、潛在客戶、業務機會,也積極爲企業提供香港作爲戰略跳板開拓國際商機的優勢。據統計,自成立以來,內地企業落戶數量最多,居所有來源地首位。

除了大型國企和民企,科創企業發展迅速,從初創到上市只需用三年時間。我認爲這些科創企業的競爭力非常強。20年前,外國人可能會認爲中國是世界工廠,現在提到中國,往往都會誇讚中國的科技創新。

由於中國內地市場競爭激烈,能成功出海的企業本身就具備較強實力,但在海外仍可能面臨水土不服及文化適應問題。香港作爲出海平臺,擁有世界級的金融業和法律業,可以爲企業的科研成果應用、IP保護、商業化提供助力,也可發揮類似展銷廳的角色,讓外國企業見到這些內地企業的成果。

比如,中國內地無人駕駛企業馭勢科技在2018年落戶香港,次年與香港國際機場合作進行無人駕駛車輛計劃,利用技術提升香港國際機場運營水平,新加坡機場就是在中國香港機場看到了馭勢科技的無人駕駛車輛,才下決心引進。此後,馭勢科技業務通過中國香港和新加坡,覆蓋多個國家和地區。

此外,科創企業發展離不開資金支持。香港市場有政府補貼、資助,還有豐富的私募基金和家族辦公室等資源,香港交易所也能爲有上市需求的企業提供支持。而海外企業通過香港投資中國,香港提供股票通、債券通等工具,約六七成中國資金經港進出口,財富管理業務便利雙向流動。

《財經》:2025年6月,國務院推出灣區企業迴流政策,大灣區各城市在金融、科創等領域協同發展愈發緊密。香港在這一協同進程中一直髮揮關鍵作用。香港投資推廣署在深化灣區協同效應方面有哪些具體計劃或舉措?

劉凱旋:香港投資推廣署設有內地業務團隊特別是大灣區業務團隊,旨在推廣香港作爲海外企業開拓內地市場和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雙向平臺,協助海外企業通過香港進入粵港澳大灣區,以及內地企業借港出海。

自2021年起,投資推廣署與大灣區相關部門共同成立“泛粵港澳大灣區外來投資聯絡小組”,並且每年在廣州主辦“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向全球展示大灣區發展成果。

深港合作方面,自2021年6月起,投資推廣署與深圳市投資促進部門成立了專班領導小組,共同利用兩地的海外辦事處網絡吸引外來投資。雙方今年也將繼續在世界各地舉辦推介會,共同打造大灣區“雙城經濟”,充分發揮雙引擎作用。

《財經》:面對當前全球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香港投資推廣署更將目光投向東盟、中東和東歐等“藍海市場”,香港是如何吸引中東資金的?

劉凱旋:中東基金大多與主權基金有關,傳統上喜歡投資海外公共型行業,但近年來也開始留意對本國有用的新型企業,比如綠色環保和農業科技。

東南亞和中東地區希望吸引綠色科技、人工智能企業,幫助國家長遠發展,但它們通常選擇來中國香港投資創科企業,原因一是中國內地企業衆多、難以甄別,且存在語言障礙;二是若企業已在中國香港落地,往往意味着達到了一定國際水平,通過中國香港投資相當於幫助其更快落地當地市場。

目前,全球都在爭奪中東基金。最近,在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帶領下,投資推廣署數次訪問中東地區。2024年,投資推廣署主辦的“金融科技周”,也邀請到多箇中東主權基金和中東企業,促成其與中國企業簽署合約並作出投資。

資本市場上,沙特首隻ETF在港上市,中國香港ETF也已經在沙特交易所上市。

除了中東,香港投資推廣署在全球35個地區設辦公室,推動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資金投資中國香港,同時引導中國企業通過中國香港投資“一帶一路”沿線及東歐、拉美等新興市場。

責編 | 楊明慧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