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並非投資或投機工具,其匿名和便於跨境使用的特性則帶來了管控風險特別是反洗錢方面的挑戰。”正因如此,“香港目前更看重的是合規模型和風險可控,而不是牌照數量”
文|《財經》特派香港記者 焦建
編輯 | 蘇琦
“穩定幣並非發財及炒作的工具或手段。希望市場迴歸中國香港推出穩定幣的初心,即利用此金融工具幫助實體經濟、提升資金流轉效率。”在接連公佈了一系列與穩定幣等數字資產發展的利好政策後,隨着市場熱情持續猛漲,中國香港特區的多個相關監管部門,近期則頻頻表露上述觀點,主旨爲強調穩定幣的發行與應用仍處於探索階段,入場門檻高且涉及多個層面制度建設或銜接,因此需審慎推進。簡言之,中國香港希望將穩定幣的發行與監管全面對標“傳統金融級別”的合規框架。所謂“穩定幣”(stablecoins),其是一種旨在與某些資產(通常是貨幣)維持相對穩定價值的數字資產。作爲支付工具等在相關場景中使用的穩定幣,亦被認爲是鏈接傳統金融與數字資產的一種界面或連接機制。從全球範圍內來看,由於各方預期穩定幣將被更廣泛地使用,如何妥善地管控與這一過程相伴而生的各種內在和外溢風險,正逐漸成爲國際監管的焦點。在今年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李波對此則表示,穩定幣有可能成爲非常高效的支付手段和價值儲存手段,但前提是使用適度以及如何進行有效監管。包括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稱“金管局”)在內的香港多個相關機構,近年來一直在積極參與國際監管組織的工作,其中包括金融穩定理事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FSB)在2023年發佈的《全球加密資產活動監管框架》。該框架就如何監管穩定幣提供了一套指導性的國際準則,中國香港相關監管制度的“底層邏輯”,被認爲在較大程度上以此爲藍本。在此基礎上,作爲全球範圍內準備率先放行法定穩定幣的地區之一,中國香港的相關制度準備及放行節奏拿捏,則被認爲具有一定的可借鑑性。結合有關當地各監管部門近日透露出的一系列觀點與態度,以下幾點或許值得關注:首先,在入場門檻方面,法定穩定幣在中國香港特區合法落地初期“並非百花齊放”。今年5月,香港立法會通過《穩定幣條例》(下稱《條例》),爲香港引入錨定法定貨幣的穩定幣發行人發牌制度。按照落地步驟,該條例即將於8月1日生效,屆時香港金管局將開始接受牌照申請。這也標誌着全球首個針對法幣穩定幣的全面監管框架落地。“穩定幣作爲連接傳統金融與Web3生態的關鍵工具,其潛力巨大,但也伴隨着潛在系統性風險。《條例》出臺正是爲了在維護金融穩定和消費者權益前提下,爲創新提供一個清晰、可預期的制度環境。”執業範圍涵蓋數字資產及金融監管的金杜律師事務所香港辦公室合夥人兼香港大學法學院講師費思對《財經》解析稱,“穩定幣監管的核心就是‘穩’。通過明確的發牌制度、嚴格的合規要求和全面的審慎監管,爲市場注入信任與透明度。這種制度信任,正是中國香港數字資產生態能夠吸引全球資本、服務全球用戶的重要保障。”6月23日,香港金管局總裁餘偉文,則在談及穩定幣的穩妥及和可持續發展的一篇文章中明確提及,穩定幣並非投資或投機的工具,而是運用區塊鏈技術的支付工具之一,並沒有升值空間。此外,穩定幣的匿名和便於跨境使用的特性,也帶來了管控風險特別是反洗錢方面的挑戰。在市場高度關注的牌照數量方面,餘偉文亦明確指出,“考慮到穩定幣是相對新興的產物、發行業務所涉及的風險、對用戶的保障,以及市場的承載力和長遠發展,發牌設有相當高的門檻,我們預期在初階段充其量只會批出數個牌照。”這一對於數字的預測,被認爲是對當地輿論及一系列機構對發牌的熱切討論進行“預期管理”。事實上,香港金管局從2024年初推出“穩定幣發行人沙盒”,但進入該沙盒並非申請穩定幣發行人牌照的先決條件,沙盒參與機構並不代表必然會獲得牌照。 香港金管局在2024年初推出“穩定幣發行人沙盒”,但參與機構並不代表必然會獲得牌照。監管方制訂的標準相對較高,幾乎跟電子錢包及銀行監管看齊。攝/焦建據《財經》的不完全統計,目前在中國香港市場上表明有意申請或市傳正在探討申請牌照的機構已至少有九家。其中包括參與金管局穩定幣沙盒的三組機構,其均計劃發行港元穩定幣。“我們將按照一致、嚴格的標準,審慎考慮所有牌照申請。”餘偉文則指出,香港爲穩定幣發行人制訂相對嚴格的標準,入場門檻較高,幾乎跟電子錢包及銀行監管看齊。“香港正將穩定幣發行監管全面對標‘傳統金融級別’的合規框架,尤其在反洗錢、交易監控、風險識別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穩紮穩打。對於擬進入香港市場的穩定幣發行商而言,除搭建底層安全基礎設施,建立覆蓋全鏈路的合規體系已成爲獲取牌照、實現長期合規運營的關鍵前提。”服務多家合規數字資產機構的企業級自託管服務商Safeheron(安全鷺)首席執行官Wade Wang對《財經》解析,“整體門檻不低,並非一般玩家能夠輕易入場。”其次,在時間節點方面,香港特區政府的穩定幣發牌時效,是有望今年內發出。7月7日,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則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表示,香港特區政府相關方面期盼在《條例》生效後能收到申請,但發牌則爭取今年內可發出。就在此前一週,許正宇亦強調了不應將穩定幣視爲發財或炒賣工具。像“西部牛仔”或“打游擊”一樣的市場長遠根本沒有吸引力,“要做大家信任的市場,香港的信譽來自我們有高質量的金融監管”。專注於服務Web 3.0 新經濟領域的上海曼昆律師事務所創始人劉紅林律師,則對《財經》解析稱,“個位數發牌”和“今年內發出首批牌照”,其實是對整個香港穩定幣監管思路的再次確認,即不是全面開放,而是審慎試點、定量發放。“這個邏輯其實跟之前虛擬資產交易所發牌是一樣的。香港目前更看重的是合規模型和風險可控,而不是牌照數量。”據《財經》獲悉,影響發牌時效性的因素,目前仍有多個,例如金管局方面就如何落實《條例》其實仍在諮詢市場相關方,隨後將公佈指引性政策,其中將涉及反洗錢(AML)及其他一系列相關要求。以理順與穩定幣相關的反洗錢監管體系爲例,其關鍵環節包括KYC(Know Your Customer) 和 KYT(Know Your Transaction),前者是防止高風險用戶入場,後者則是實時監控鏈上交易。Wade Wang透露了其中的一些關鍵性節點,例如,爲符合中國香港的監管要求,有意從事相關業務的企業,需要建立完整的KYC/KYT流程、實施制裁名單篩查、提交可疑報告、完善內部合規和數據管理等。在此基礎上,數字資產服務商,如託管商、合規服務商,則應具備先進的AML和KYT功能,提供實時、主動的預警系統,動態追蹤資金流向,識別可疑交易模式,從而幫助企業更加精準地發現和阻止洗錢等非法活動。這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其實都需要一定時間。“真正決定數字資產能否實現大規模、長期落地的,不僅是監管環境的完善,更是底層基礎設施的成熟與安全。穩定幣的廣泛應用,尤其是在支付和結算等關鍵場景中,必須建立在高安全性、高可用性和強合規性的技術架構之上,正是這套‘看不見的支撐系統’決定了數字資產行業發展的可持續性與主流化進程。”Wade Wang指出。第三,在應用場景方面,在相關機構獲發牌照後,其具體使用場景的側重,以及能否掛鉤其他法幣等,目前的不確定性相對較高。以跨境支付這類應用場景爲例,作爲實體經濟中的難點和痛點問題,按照學界研究的一般觀點,如有以法定貨幣作爲基礎的穩定幣,作爲有效的支付工具便利跨境交易,降低其中的交易成本。相關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穩定幣支撐的各類交易額已達27.6萬億美元,超出全球支付巨頭Visa(維薩)和萬事達卡的交易額總和。但穩定幣並非唯一選擇,其他可解決類似問題的新型支付工具,還包括部分央行合作建立的CBDC(即央行數碼貨幣)網絡、某些國際銀行計劃發行的代幣化存款、快速支付系統跨境連線等等。這些相關支付工具各有特點,成熟程度不一,發展前景主要由市場決定。此外,在全球範圍內,穩定幣在實踐中還有一個非常強的需求,就是“資產保值”。尤其是在一些本幣高度貶值或者金融體系不穩定的國家,比如部分非洲國家,穩定幣在當地的滲透率已經相對較高,其並非只是支付工具,更是一種老百姓能觸達的“美元替代物”。這一案例已被中國香港當地的一些輿論用於例證應加速放行穩定幣的多場景使用。劉紅林則認爲,此次香港特區政府的表態,其實也傳遞出比較明確的給市場降溫的態度。“過去一段時間各方對穩定幣賽道的預期確實有點過熱,誰都想發、誰都說能做。但監管方很清楚地指出了幾個現實問題,除競爭會非常激烈、早期不會有太多持牌機構,還包括擔心發了沒人用,沒有真實場景支撐的穩定幣其實意義不大,以及爲避免把這類產品炒成‘僞理財工具’誤導普通投資者,不允許帶利息或激勵性質的穩定幣。”“整體上看,香港的監管層就是希望行業更冷靜一點,別一窩蜂發幣,而是真正圍繞實體經濟的支付、清算、跨境流通這些實際需求去落地,這纔是香港推穩定幣的‘初心’。” 劉紅林指出。許正宇則指出,穩定幣用於跨境交易等場景時,會涉及不同的金融體系。如一個地區的本地人都對自身貨幣不太有信心,一旦出現嚴重通脹或貨幣匯率急跌的情形,則會產生用其他貨幣用於支付手段的需求。如該地區的金融系統同時也無法支撐其他外幣,以區塊鏈作爲基礎的穩定幣可擔當本地貨幣之外的替代品。“在這些情況下,可明顯體現穩定幣於跨境交易及支付方面的好處。”許正宇還指出,雖目前的《條例》沒有指明能否發行與特定貨幣掛鉤的穩定幣。“但如果牽涉其他司法權區的貨幣,則要權衡對當地匯率的影響,以及各方面風險做整體考量。如果牽涉其他司法權區的貨幣,我們必須跟相關機構討論。”他此番表態的背景,則是目前中國香港市場的部分申請人近日公開指出,除了打算獲得牌照後發行港元穩定幣,亦希望可發行與人民幣掛鉤的穩定幣。事實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黃益平,近日已在接受中國內地相關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香港有人民幣離岸市場,“離岸市場如果發展起來,將來能不能在香港做盯住離岸人民幣的穩定幣,這是一種可能性”。“在香港發行錨定離岸人民幣的穩定幣,從法律上未必有障礙。從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角度來看,也是有積極意義的。”劉紅林則認爲,“但在現實中,我們也發現確實已有創業團隊在嘗試過程中遇到了一些法律和合規問題。這說明目前政策還沒有完全理順,市場熱情和監管協調之間還有空檔。如果未來央行能更明確地表態支持企業在海外合法合規地發行基於離岸人民幣的穩定幣,應該會更有助於推動整個機制的完善。”
責編 | 張生婷
題圖 | 攝/焦建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