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在中國香港被認爲仍擁有一定先發及品牌優勢。對於有志於出海的中國內地車企,“藉助當地獨特的市場環境,或許有機會探索出一條反內卷新路”
文|《財經》特派香港記者 焦建
編輯 | 蘇琦
隨着7月4日特斯拉(Tesla)在中國香港特區再次宣佈降價,當地電動車市場會否開打新一輪“價格戰”受到關注。根據特斯拉方面當日公佈的中國香港特區最新減價方案,其Model 3全系列車型通過“一換一”舊車回購計劃後,整體購車成本減幅可達2%至18%。以Model 3 Performance型號爲例,未含稅價爲29.99萬港元,稅後約43.93萬港元,“一換一”後整體購車成本將減少18%,降至約32.53萬港元。與中國內地的購車稅負相對較低對比,整體購車成本是當地市民在購置私家車時的重點考慮內容之一。例如,前述“一換一”舊車回購計劃事關特區政府的鼓勵政策,其中亦包含了與此次降價相關的細節。爲在2050年前達到碳中和的環保目標,香港特區政府針對電動車推出的這一計劃目的,是鼓勵市民置換傳統燃油車以減少空氣污染。根據2024年香港特區政府《財政預算案》中公佈的最新政策,原本預定在2024年底結束的“一換一”計劃,將延長至2026年3月底,同時亦對稅務優惠進行調整。在此前的數年執行過程中,這一政策被認爲取得了較爲明顯的效果。以電動車的整體銷量爲例,相關公開統計數據顯示的當地滲透率,已從2018年的不足5%,提升至2025年前4月的68%,中國香港特區也因此躍升成爲全球電動車滲透率最高的市場之一。在市民對電動車的認可度不斷提升、充電設施等周邊生態也不斷培育後,香港特區政府對電動車的扶持度開始調整。根據新規定,符合資格的車主首次登記電動車時,可獲得的稅務寬減上限由原來的287500港元下調至172500港元。不僅如此,爲體現“能者多付”,價格超過50萬港元的電動車,已不再享受稅務減免。與此次降價有關的細節,與電動車在港首次登記稅計算方法有關。例如,以一輛電動車的應納稅價格爲40萬港元爲例,其計算的步驟包括三檔,即前15萬港元(稅率46%),其次的15萬港元(稅率86%),剩餘的10萬港元(稅率115%)。多輪測算並整體相加後,這輛電動車原本應繳納的稅款爲31.3萬港元。但如相關車輛符合前述“一換一”政策,則可獲得的稅務減免約爲17.3萬港元,最終需要繳納的稅款約爲14萬港元。《財經》詢問的數位當地電動車經銷商則指出,特斯拉的此次在港降價,應考慮到當地相對獨特的汽車購置稅累進稅率規則,即以一定幅度的汽車售價下降撬動多檔稅率降低,從而累積出一個整體購車成本的較大幅度降低。中國香港的私家車市場具有高門檻、低總量特徵,或能讓有志於出海的中國內地車企探索出“反內卷”新路。圖爲內地某市高鐵站內交通點,燃油車幾無蹤影。攝/焦建
享受這一政策亦有門檻。以特斯拉在其中國香港官網透露的“一換一”計劃修訂詳情爲例,爲獲得相關資格,購車者需滿足一系列條件,包括舊車在香港首次登記時間最少六年,至少連續18個月爲登記車主。而對於不滿足前述“一換一”政策限定門檻的當地客戶,其所享受的主要優惠,則只包括0釐年利率及五年的免息分期貸款方案。雖非普降,但繼2024年在港全線降價後,特斯拉的此次降價,依然被多位當地汽車行業人士視爲釋放出多重信號。例如,除原材料成本相對降低提供調價空間等行業共通原因,隨着特斯拉全球銷量不達預期,鞏固優勢市場的必要性正在顯現。7月4日《財經》的相關報道顯示,2025年上半年,特斯拉全球共交付72.08萬輛汽車,比去年同期的83.1萬輛少了11萬輛。在中國內地市場,包括小米SU7在內的車型,已在細分市場裏超越特斯拉的銷量。在中國香港特區,特斯拉至今仍被認爲擁有一定的先發及品牌等優勢。根據《財經》查詢的香港特區政府運輸署最新統計資料顯示,Tesla在5月重新成爲當地私家車登記量最高的品牌,錄得1319輛新車登記,佔全港私家車新登記量的30%。所謂“重新成爲”,其實是受益於Model Y推出後良好的市場表現。今年4月,比亞迪在當地的私家車新車登記數量爲729輛,特斯拉則只有318輛。受益於Model Y的銷量提升,特斯拉的登記數量纔回升至1319輛,超越比亞迪的769輛。受限於極高的購置稅及後續停車等使用成本,中國香港特區的私家車市場規模相當有限(香港乘用車年銷量維持在4萬至5萬輛之間)。數百輛的銷售增減差距,已能在較大程度上影響一個品牌的市場佔有率排名。整體而言,雖總量有限,但近年來中國香港特區私家車市場所呈現出的一個重要的結構性變化,則是中國內地電動車受歡迎程度持續攀升。以在港銷售逐漸成勢的比亞迪爲例,2023年一季度,其在全港私家電動車的登記數量佔比僅爲10%左右。到2025年一季度,這一佔比已上升至36%,超越了特斯拉的21%;從今年前五個月登記數量對比來看,比亞迪累計登記3969輛,佔總量的33%;特斯拉登記3067輛,佔比25%。2024年是中國內地電動車品牌在港多點發力並取得成效的重要年份。《財經》在當年8月的報道中指出,從實際銷量看,香港只有700多萬居民,首選出行工具爲巴士或港鐵。電動車接受度尚待普及,銷量有其上限。但隨着中國內地電動車出口數量增加,相關車企出海佈局亦呈加速態勢。與此相關的,則是中國香港正成爲車企們紮根佈局的重點區域,即所謂“出海”起點。主機廠及配套企業等紛紛到港設立研發、數據中心乃至國際性總部。部分受此影響,2022年,當地市場可選擇的電動車型僅40款左右,而至今已增至約80款,其中大部分爲中國內地品牌。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內地的產品佈局及營銷模式,亦被認爲有一定可移植性。以零跑汽車在港推出的小型車T03爲例,早鳥價僅爲9.99萬港元;再以比亞迪爲例,其近期亦與經銷商推出慶祝迴歸獻禮,購車者可用701港元兌換7000港元現金折扣,部分指定型號的現貨優惠則高3.9萬港元。當地市場普遍預期,10萬港元以下的中國內地車型將陸續進入中國香港市場,即使不打價格戰,本身已經具備相當大的優勢。一位經濟學者則指出,“特斯拉此次減價旨在維持其在港市佔率,面對內地車企競爭,價格比較無可避免。”前述一位汽車代理經銷商也對《財經》透露,以某款中國內地的電動車爲例,其以往在中國香港的售價高於內地約20%,目前已收窄至10%左右。但其亦指出,香港市場有其多方面特殊性,例如香港海關訂立了與稅收直接相關的“公佈零售價”政策,令車企或經銷商的調價空間有限。根據香港法例第330章《汽車(首次登記稅)條例》(條例),首次在中國香港登記的汽車,須繳付首次登記稅。註冊汽車分銷商在銷售供在當地使用的汽車前,須取得香港海關批覈的“公佈零售價”,用作計算應繳的首次登記稅。“在中國香港較高的汽車購置及使用成本面前,10萬元或以下的電動車型雖也會有一定的市場空間,但應該不會成爲主流。同樣貴的停車費,動輒比車價還高的稅,香港的私家車購買和使用者往往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買車往往與注重體驗感等內容相關。因此,科技感、品牌調性等因素的重要性,應該說大於單純的價格競爭力。”這位經銷商稱。“中國香港的私家車市場規模相當有限,具有高門檻、低總量特徵,只能算是‘一塊小蛋糕’。但作爲中國內地車企出海的橋頭堡,中國香港又極爲重要,這裏的優勢是沒有進口關稅又接軌國際市場,非常適合內地車企試水溫,考驗是否在品牌產品力、技術成熟度和服務體系能力等多個方面做好了準備。”香港經濟評論人博取也對《財經》解析稱。“目前當地至少有40多箇中外品牌在進行競逐,既包括傳統的國外豪華車品牌,也包括日益增多的中國內地‘過江龍’品牌。這些品牌把這個市場看成逃出‘內卷式’競爭的重要試驗田,贏了纔有機會佔據出海優先權。價格戰以外,藉助中國香港獨特的市場環境,或許有機會讓有志於出海的企業探索出一條新路。”他也指出。責編 | 張生婷
題圖 | 攝/焦建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