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茂波:港股年內上漲20%,吸引200家企業IPO排隊

由 財經雜誌 發佈於 財經

'25-07-07





今年申請在港IPO的個案正在快速增加,目前已達200家,較年初數字翻倍。這反映出港股升勢正吸引更多企業加快推進上市計劃

文|《財經》特約撰稿人 成孟琦

編輯 | 楊秀紅

7月6日,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其網誌中表示,港股2025年勢頭持續向好,2025年上半年,恆生指數累計上升20%,升幅位列全球前三位,以點數計,是港股市場歷來最大的上半年升幅。IPO(首次公開招股發行)申請持續增加,ETP產品(Exchange Traded Products,交易所買賣產品)交投活躍,成爲支持港股流動性的生力軍,市場普遍看好港股及新股市場下半年的表現。
陳茂波網誌中提到的ETP包括ETF(Exchange Traded Funds,交易所買賣基金)、ETN(交易所交易票據)和ETC(交易所交易商品)等。
對於ETP市場,陳茂波表示,過去這段時間的升勢中,資金主要追捧科技類股份,並帶動科技股相關的衍生產品交投顯著增大。細看港股的交易數據,不難發現ETP市場創新正在爲港股帶來增量資金。目前,港交所正積極推動更多不同主題的ETF上市,希望通過更多制度創新與產品創新,更好地槓桿環球市場資源,鞏固提升香港亞太區首選ETP樞紐的地位。
數據方面,截至今年5月,港股相關ETP產品管理資產規模接近5100億港元,較2020年增加約30%。
IPO方面,陳茂波表示,港交所的申請個案正在快速增加,至今已收到約200宗申請,較年初時的數字倍增,其中包括來自中東和東南亞的企業。反映港股升勢正吸引更多企業加快推進上市計劃,同時也顯示過去這段時間對內對外的宣傳推廣工作漸見成效。

IPO申請約200宗

IPO方面,港股市場上半年共完成了42宗首次公開招股發行,合計集資額超過1070億港元,已較上年全年增加約22%,暫列全球第一。
陳茂波提到,申請在港IPO的個案正在快速增加,至今已收到約200宗申請,較年初時的數字倍增,當中包括來自中東和東南亞的企業。這一方面反映港股升勢正吸引更多企業加快推進上市計劃,同時也顯示過去這段時間對內對外的宣傳推廣工作漸見成效。
據萬得(Wind)數據,截至6月30日,有211家公司正在遞表排隊中,且首次遞表的企業居多,佔比超八成。
近期數據中,6月30日至7月6日的一週內,共有14家公司遞表,分別是錦江酒店、玲瓏輪胎、億緯鋰能、翼菲智能、瑞爲技術、紫金黃金、德適生物、BLISSBIO、芯邁半導體、鎂信健康、普祥健康、鎂佳股份、同仁堂醫養、海拍客,其中錦江酒店、玲瓏輪胎及億緯鋰能爲A股公司赴港上市,翼菲智能及瑞爲技術爲18C特專科技公司。
從行業分佈來看,在港交所排隊的企業涵蓋了多個領域。傳統行業如製造業、零售業等依然佔據一定比例,這些企業通常希望藉助港股市場進一步擴大融資渠道,提升企業知名度,拓展業務版圖。而新經濟行業如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也表現出強勁的上市意願。
展望港股今年的IPO募資情況,普華永道預測2025年將有90家-100家企業於香港上市,募資額有望超過2000億港元,信息科技及電信服務、醫療和醫藥、零售、消費品及服務相關的行業板塊將會是市場焦點。

ETP帶來增量資金

ETP市場正在成爲港股二級市場的增量資金之一。
據陳茂波網誌,香港目前共有超過210只ETP產品上市。截至今年5月,相關ETP產品合計管理資產規模接近5100億港元,較2020年增加約30%,相關的日均成交額在同期更顯著增加五倍,增至約400億港元。即使過去幾年投資氣氛反覆,但香港ETP市場增長勢頭持續,相關成交額佔整體大市比率,由五年前的不足5%,增至今年前五個月的約17%。可以說,香港ETP市場的不斷創新帶來了增量,也滿足了持續變化的投資需求,爲大市注入了活力和更大流動性,有效地在市場波動之際發揮了流動性緩衝的作用。
據悉,香港交易所還計劃於今年通過網上平臺,實現ETP的實物申購及贖回機制的數碼化,使用數碼平臺取代部分人手和紙本作業,以降低主要ETP參與者的營運負擔。這一舉措將提升整體ETP市場效率,推動其二級市場活動持續增長。港交所證券產品發展主管羅博仁曾表示,2024年香港ETP生態圈成交額連續四年創新高,ETP日均成交額達189億元,按年升35%。
港股市場ETP規模和成交情況
圖源:陳茂波網誌
“在ETP類別中最爲市場熟悉的ETF,近年也持續有新發展。”陳茂波進一步表示,“包括海外ETF在中國香港跨境掛牌(cross-listing)。管理資產規模超過3000億美元、在美國上市的全球第五大ETF,今年2月選擇同時在中國香港掛牌,以擴大投資者基礎及匯聚更大的交投量。此外,亞洲首批與現貨數字資產掛勾的ETF,2024年亦在香港掛牌。連同其他與數字資產掛勾的結構產品,截至今年6月,在港上市的數字資產ETP的資產規模達47億港元,較2024年同期上升74%。”
此外,港交所也正在積極推動更多不同主題ETF上市。
陳茂波表示,這些ETF產品包括創新科技、應對氣候變化、可再生能源以及生物科技等,在滿足投資者興趣和風險胃納(risk appetite,一般理解爲風險偏好)的同時,也將更有效引導資金流向推動實體經濟更高質量發展。希望通過更多制度創新與產品創新,更好地槓桿環球市場資源,鞏固提升香港亞太區首選ETP樞紐的地位。同時亦會加強向海外市場推介香港金融市場的工作,讓海外投資者更充分了解及聚焦香港的優勢、發展機遇與潛力。
值得注意的是,韓國投資者對中國內地及香港股市的關注度在近年來有所提升。2025年2月,韓國投資者對中國內地及香港股市的單月交易額飆升至7.82億美元,環比激增近兩倍,創下自2022年8月以來的峯值,且實現淨流入超2億美元。
高盛報告顯示,6月6日至12日期間,全球對沖基金在亞洲市場的交易量增幅創下五年來最高,對沖基金主要買入了日本、中國香港、中國臺灣以及印度的股票。其中,韓國最新選舉出的總統李在明被認爲持親商態度,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資金流入亞洲市場,雖然並未明確表明資金從韓國流向中國香港,但整體亞洲市場資金的流動趨勢,也可能對韓國資金流向香港產生潛在影響。隨着中國香港市場吸引力的不斷提升,包括港股IPO市場的活躍以及ETP市場的創新發展,未來韓國資金流向中國香港的規模和頻率可能會進一步增加,爲中國香港市場帶來更多的資金活力。

責編 | 張生婷

題圖 | 攝/成孟琦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