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怕三伏,女怕臘月”,提醒男人:3不做,3多喫,度過最熱30天

由 早媽美食 發佈於 美食

'25-07-20

不知不覺今天入伏了,我們正式進入了“三伏天”,俗話說“熱在三伏,冷在三九”,這可是一年中最爲“兇險”的階段,高溫潮溼的氣候形成了“上蒸下煮”的特殊氣候。雖然今年的三伏天是近十年最短的,只有30天時間,但我們依然不能鬆懈。

面對三伏天,民間有這樣一句話“男怕三伏,女怕臘月”,那麼爲啥會有這種說法呢?因爲古人講究“男主外女主內”,所以在外幹活的往往都是男人,三伏天在外幹活,要忍受無情的烈日,太陽暴曬,加上悶熱潮溼,讓人苦不堪言,甚至還會造成中暑等情況。

而所謂女怕臘月也是同樣的道理,臘月過後就馬上過年了,家裏需要洗洗涮涮的事情非常多,但此時氣溫又非常寒冷,所以女人幹起活的時候,也非常苦惱,凍手凍腳。

今日入伏,提醒男人:3不做,2多喫,平安過三伏!

3不做

1不做:硬扛勞累

“男人嘛,耐熱耐累是本事”—— 這種想法在伏天最要不得。過度消耗體力,會讓本就浮於外的陽氣加速流失,出現“中暑先兆”。

伏天養生講究 “順時而爲”,就像莊稼種午要 “歇晌”,人也得跟着太陽調整節奏。正午 12 點到下午 3 點儘量別做重體力活,哪怕眯 15 分鐘,也能幫身體 “回回血”。千萬別硬撐,很多突發的疾病問題,都和伏天過度勞累脫不了干係。

2不做:不吹穿堂風

三伏天人們乘涼的時候,特別喜歡“穿堂風”,感覺吹在身上特別的舒服涼快。然而過堂風看似舒爽,實爲“隱形刀”。暑熱外蒸時人體氣血外浮,疲勞狀態下坐臥風口,寒邪直侵肩頸腰背,輕則感冒頭痛,重則誘發肩周炎。

穿堂風吹的久了身體恐怕會傷元氣,當然除了穿堂風之外,空調電扇也不要對着身體猛吹,溫度要適宜,切記不可過度貪涼。

3不做:不心煩暴躁

“天熱得心煩,看啥都不順眼”—— 伏天裏男人更容易動怒,這其實是 “心火過旺” 的表現。中醫說 “怒傷肝”,高溫本就讓血壓容易波動,再加上脾氣急躁,就像給身體 “潑汽油”。

遇到煩心事,不妨學學 “夏打盹”:找個陰涼地兒坐着發會兒呆,喝杯菊花茶,或者去公園走兩圈。記住,伏天 “心靜自然涼” 不是空話,穩住情緒,比啥都重要。

伏天 “3 多喫”

一多喫:補水又補鹽的 “天然飲料”

伏天出汗多,光喝白開水沒用,得補點 “電解質”。男人愛出汗,每天丟的鹽分比女人多,晨起喝杯淡鹽水(別太鹹,嘗不出鹹味就行),能幫身體 “喚醒” 技能;下午喝碗綠豆湯(別煮太爛,帶點豆粒),清熱又解渴,比冰飲料健康百倍。

不想喝甜的?試試冬瓜海帶湯,冬瓜利尿,海帶補碘,煮一鍋放涼了喝,既補水又去溼。記住,飲料別冰着喝,放至室溫最養人,不然剛補進去的水,又被寒氣 “凍” 住了。

二多喫:清熱又扛餓的 “優質蛋白”

伏天沒胃口,不少男人就靠燒烤、啤酒填肚子,結果越喫越虛。其實該多喫 “清補” 的蛋白:比如清蒸鱸魚,刺少肉嫩,清熱還不膩;水燒開後打個雞蛋,撒把紫菜,就是一碗簡單的蛋花湯,好消化又補體力。

沒時間做飯?買點豆腐、豆乾當零食,豆製品富含植物蛋白,還能健脾。記住,伏天喫肉要 “少而精”,紅燒、油炸的換成清燉、白煮,給腸胃減輕負擔,身體才能攢住勁。

三多喫:健脾又祛溼的 “雜糧主食”

天天喫白米飯、饅頭,不如摻點 “伏天黃金糧”。薏米是祛溼能手,但生薏米性涼,最好炒黃了再煮;赤小豆比紅豆更能利水,和薏米一起煮成粥,早上喝一碗,整天都覺得身子輕。

玉米也是好東西,煮玉米當早餐,啃着香甜,還能促進腸道蠕動,幫身體排宿便。男人常坐辦公室,容易便祕,多喫雜糧,比喫瀉藥管用多了。

伏天養生,細節藏着 “保命招”

除了 “3 不做、3 多喫”,還有些小事得記牢:出汗後別立刻沖澡,等汗落了再用溫水洗;晚上睡覺別光膀子,穿件棉質短袖護着肚子;每天抽 10 分鐘曬曬太陽(早上 9 點前,曬後背),幫身體補陽氣。

男人是家裏的頂樑柱,伏天更得對自己好點。別覺得 “扛一扛就過去”,健康就像儲蓄,平時存得多,遇事纔不慌。照着這些法子做,舒舒服服過三伏,秋天纔能有勁兒幹事業、護家人。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