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媒《歐亞時報》罕見發文誇讚中國在研的1000千米超遠程空空導彈,表示面對這款新銳導彈,美軍F-22“猛禽”或B-21“突襲者”隱形轟炸機千里之外將無處可逃。
01.中國搞出1000千米射程空空導彈,印媒罕見誇讚
文中宣稱中國正研發一款射程達1000千米的超音速空對空導彈,稱其足以迫使美軍戰機退守地面,並且顛覆印太力量平衡。這一數據不僅遠超當前全球主流空對空導彈(如美國AIM-174B改型400千米、俄羅斯R-37M“蝰蛇”400千米、中國PL-17約500千米),甚至接近部分戰術彈道導彈的射程範圍。

印媒引用的消息源來自《南華早報》,但以目前或者是短期內而言,對於這種射程1000千米的超音速空對空導彈而言,實戰意義不大。
需要說明的是,現代中遠程空對空導彈普遍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衝壓發動機等方案,通過高能燃料與空氣動力學優化實現超音速飛行。400-500千米射程已接近現有技術的天花板,如果達到1000千米射程,傳統的動力系統方案較難達到(前提是中型、重型戰機能夠掛載此類導彈,其重量和長度實際上是受限的)。

專家表示,若達到1000千米的射程,或將採用新式的超燃衝壓發動機(Scramjet)與火箭基組合循環(RBCC)動力的混合方案。超燃衝壓發動機能在5馬赫以上高速狀態下直接吸入空氣並燃燒,理論射程遠超傳統衝壓發動機,而RBCC通過火箭發動機提供初始推力,彌補了超燃衝壓在低速啓動時的動力空白。
早前西工大就進行過此類火箭的試射,應該就是前兩年的事情,因此可以說在技術上研製依靠射程達到1000千米的超遠程空空導彈,並不是不可逾越的技術問題。

02.射程不是問題,難以發現目標是關鍵
但問題的關鍵是,即使導彈能實現1000千米射程,其實戰價值仍取決於能否發現並鎖定1000千米外的目標。 現代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的最大探測距離通常爲200-400千米(如F-22的AN/APG-77雷達對典型空對空目標探測距離約370千米,殲-20的信息有緣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約400千米),基本上是機載雷達的極限了。

而雷達探測距離與發射功率的4次方根成正比,與波束寬度的平方根成反比。若要探測1000千米目標,比如說戰鬥機,至少雷達功率需提升至現有水平的7倍以上,以目前的雷達技術水平根本做不到這一點,別說戰鬥機的雷達了,就是當今美軍阿利伯克3的SPY6或者是055搭載的346B這種長寬數米大小、功率遠超戰鬥機雷達的巨型相控陣雷達,都不具備探測導引攻擊1000千米距離上戰鬥機的能力。
所以說導彈即便有1000千米的超遠射程,以當前的機載探測設備而言,無法做到千里之外識別敵目標並且導引導彈進行攻擊的能力,這就不是短期內能夠解決的技術難題。

當前機載雷達的功率與波長限制,決定了其難以直接捕捉千里外的目標。因此,就要需要整個體系支援,需依賴無人機前出偵察、衛星組網、預警機接力引導的多域協同體系,這不僅考驗單一武器的性能,更需要空天信息網絡的深度整合。技術突破非一日之功,但中國在該領域的持續探索,已爲重塑空戰規則埋下了關鍵伏筆。
文章中部分內容來源出處:1.中國駐肯尼亞大使館舉行招待會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8週年 人民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