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事兒發生在河南一個小村莊,挺讓人唏噓的。一個婆婆因爲整天沉迷打麻將,沒顧上看好6歲的孫女,結果孩子不小心碰了電線,走了。兒媳回來後,看着挺冷靜,還給婆婆燉了鍋大骨湯,可誰也沒想到,她心裏憋着悲痛和怒火,最後在湯裏下了毒,把全家三口都帶走了。這件事兒傳開後,村裏人議論紛紛,有的罵婆婆不負責,有的覺得兒媳太狠,也有人嘆這家子矛盾太深,毀了所有人。
先說這家人的情況。婆婆姓李,六十多歲,村裏人叫她李老太。她是那種老一輩的農村婦女,年輕時男人沒了,一個人拉扯兒子長大,挺不容易的。她腦子裏老觀念重,總覺得家裏得有個男丁傳香火。她兒子李明三十多歲,在村裏幹建築活兒,話不多,老實人。兒媳張麗三十歲,從附近鎮上嫁過來的,上過高中,在工廠打工,思想比婆婆新,覺得女孩男孩一樣好。這一家子仨大人,加上個6歲的小女孩,叫小花,是張麗和李明的閨女。
李老太跟張麗關係一直不太好。她老催張麗再生個男孩,張麗不願意,覺得小花就夠了。她倆沒少因爲這事兒吵架。李明夾在中間,啥也不說,幹活回來就低頭喫飯,要不就躲出去。這家子表面上過日子,底下矛盾不少。李老太還有個毛病,特愛打麻將,一有空就往村頭的麻將館跑,家裏的事兒基本不管。村裏人背後都說她眼裏只有牌,啥都不顧。

小花是個挺乖的小孩,剛6歲,馬上要上小學了。張麗對她特別好,天天教她認字,盼着她以後能出息。李老太對小花沒那麼上心,覺得女孩兒家不值當費太多心思。這一家子的關係,就這麼拉扯着,平時沒啥大事兒,可隱患早就埋下了。
悲劇咋發生的
事情發生在去年夏天的一個週六。那天張麗照常去工廠上班,走之前拜託李老太在家看小花。李老太嘴上答應了,可沒過多久就鎖上門,跑去麻將館了。她在那兒摸牌打牌,玩得起勁,完全忘了家裏還有個孩子。小花一個人在家,村裏電線老化,有根線掉在地上,帶電。小花年紀小,不懂這些,碰了電線,當場就沒了。
李老太玩到傍晚纔回來,發現小花倒在地上,旁邊是電線,嚇得魂兒都沒了。她喊來鄰居,有人趕緊去鎮上叫張麗。張麗下班回來,聽說閨女沒了,人愣在那兒,沒哭沒鬧,扶起李老太就回了屋。村裏人看她這麼冷靜,都覺得有點不對勁兒。
小花走後一週,村裏辦了葬禮。張麗還是那副樣子,不吭聲。李老太哭得挺慘,可沒過幾天又跟張麗說,讓她再生個男孩。張麗沒搭理她,第二天自己去買了豬骨頭,說要給家裏燉湯。她燉好湯,端給李老太和李明,三個人喫了沒多久,李老太和李明就覺得不對勁兒,肚子疼得厲害。張麗這才說,湯裏有老鼠藥。她自己也喝了,沒多久三個人全倒下了。第二天鄰居發現時,人已經沒了。

警察來了,查出是老鼠藥中毒。這事兒在村裏炸開了鍋,有人報警後,消息傳得更遠,網上都開始討論。
誰對誰錯
這事兒誰對誰錯,說不清,但每個人都有份兒。李老太肯定跑不掉,她要是那天不跑去打麻將,好好看着小花,孩子不會出事兒。她不是啥壞人,就是太迷麻將了,把家裏的事兒扔一邊。村裏人說她以前就這樣,天天泡麻將館,贏點小錢就樂呵,輸了就回家發脾氣。她不是故意害孫女,可這疏忽大意,直接要了小花的命。
張麗這邊,看着挺慘。她一個當媽的,閨女沒了,心都碎了。她表面上冷靜,可誰知道她心裏多恨。她選擇下毒,把婆婆和丈夫一塊兒帶走,這步走得太絕。有人說她是被逼的,孩子沒了,婆婆還逼她生男孩,換誰都受不了。可再咋說,她這報復也太狠了,自己搭進去不說,還毀了全家。
李明呢,不吭聲的老實人,可他這性格也害事兒。他媽和媳婦吵架,他從來不勸,也不幫着誰,啥事兒都躲。他要是能硬氣點,管管他媽,或者跟張麗多說說話,家裏興許不至於鬧成這樣。他夾在中間啥也不幹,最後把自己也搭進去了。

這家子的問題,說白了就是沒溝通,沒人管事兒。李老太顧自己,張麗憋着氣,李明當縮頭烏龜,小花就成了犧牲品。
村裏人咋看
這事兒傳開後,村裏人議論了好幾個月。有人罵李老太,說她不配當奶奶,眼裏只有麻將,連孫女都不管,早晚得出事兒。也有人同情張麗,說她一個當媽的,孩子沒了,心裏咋受得了,婆婆還逼她,下毒也是氣急了。還有人覺得張麗太狠,孩子沒了是意外,犯不上把全家都拉下水。李明沒啥人罵,都說他窩囊,啥也管不了。
村裏老一輩的覺得,這家子是老觀念害的。李老太老想着傳香火,看不上小花,才讓家裏這麼僵。年輕人呢,覺得張麗太極端,咋也不能下毒啊,孩子沒了還能再要,幹嘛把命都搭上。大家夥兒一邊嘆氣,一邊拿這事兒當教訓,說以後得好好看孩子,別老顧着自己玩兒。

網上也有人討論,說這事兒反映了農村家庭矛盾多,老一輩和年輕人想法差太遠,再加上沒人管事兒,就容易出大問題。
能學到啥
這事兒讓人心裏堵得慌,可也得想想能學到啥。家裏不是一個人的地盤,得大家一塊兒撐起來。李老太迷麻將,張麗憋着氣,李明不吭聲,最後全完了。李老太愛打麻將也不是啥大錯,可不能因爲這個把孩子扔一邊。看孩子是大事兒,不管多忙,都得放第一位。李老太老觀念,張麗新想法,倆人不對付,可要是能坐下來聊聊,興許不至於這麼僵。李明要是能勸勸他媽,或者幫媳婦說說話,家裏氣氛也能好點。

張麗孩子沒了,怪婆婆,可她下毒這招太過了。生氣歸生氣,報復解決不了問題,只會讓事兒更糟。李老太老一輩的,想法改不了,張麗得忍忍;張麗當媽的,心疼孩子,李老太也得體諒。互相讓讓步,日子才能過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