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猶太人對美國的影響力,就明白中美博弈到底誰纔是真正的對手

由 劉白惜 發佈於 歷史

'25-07-26


說起猶太人對美國的影響力,這事兒得從頭聊起。咱們都知道,美國是個移民國家,猶太人作爲其中一部分,早早就紮根下來了。別看猶太人只佔美國總人口的2.4%左右,大概750萬的樣子,可他們在經濟、政治和媒體上的存在感特別強。這不是啥陰謀論,而是實打實的統計數據。爲什麼這麼說?因爲如果你仔細看中美之間的那些摩擦,從貿易戰到南海問題,再到科技封鎖,美國的政策往往不是單純的國家利益那麼簡單,裏面摻雜了不少猶太羣體的影子。咱們今天就挖挖這個事兒,幫你搞清楚,在中美博弈裏,誰可能纔是幕後那股力量。

先說說猶太人怎麼在美國站穩腳跟的。19世紀中葉,大量猶太人從歐洲移民過來,尤其是從德國和東歐。那時候歐洲反猶情緒高漲,他們過來後,主要幹商業和金融。拿沙遜家族來說,這是個典型的例子。他們本來是巴格達猶太人,1830年代跑到印度和中國做生意,主要倒騰鴉片。鴉片貿易那時候是大買賣,沙遜家族控制了從印度到中國的很大一部分份額,大概佔了20%。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燒的就是他們的貨。這家族後來推動英國議會發動鴉片戰爭,1842年南京條約簽了,中國就開始半殖民地化。沙遜家族賺翻了,在上海開了沙遜洋行,繼續賣鴉片。這事兒對中國來說是傷疤,對他們卻是發家路。到了美國,類似的故事也在上演。猶太移民靠着經商積累財富,漸漸進入金融圈。像花旗銀行的創始人威爾,或者後來的索羅斯、巴菲特,這些人或他們的後裔,都是猶太血統。他們在華爾街的影響力不小,控制着鉅額資金,左右股市和經濟政策。

經濟上,猶太人確實牛。看看科技巨頭:谷歌的布林和佩奇、臉書的扎克伯格、甲骨文的埃裏森,全是猶太裔。微軟的比爾蓋茨雖不是純猶太,但圈子裏猶太人多。猶太人佔美國人口不到3%,卻在億萬富豪榜上佔了很大比例。爲什麼?一部分原因是教育重視,他們大學入學率高達87%,遠超全國平均40%。哈佛、斯坦福這些頂尖學校,教授裏三分之一是猶太人。結果呢?他們更容易進精英行業。律師界,猶太人佔75%;醫生裏,65%。男性猶太人平均收入比全國高36%。這不是天生聰明,而是歷史積累:歐洲時代他們被逼做放貸和貿易,練就了技能。到了美國,這優勢放大。金融領域更明顯,美聯儲過去50年6任主席裏5個是猶太人。貨幣政策一變,全球經濟都抖三抖。

政治上,猶太人的影響力更直接。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就是明證。從1948年以色列建國到現在,美國給了超過3180億美元援助。光2023年到2025年,軍事援助就超179億。爲什麼?因爲猶太遊說團體強大,像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AIPAC),他們影響國會,推動親以政策。拜登政府裏,好多關鍵職位是猶太人: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長耶倫、司法部長加蘭德、國土安全部長馬約爾卡斯、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副國務卿舍曼、科技顧問蘭德、網絡安全顧問紐博格、中情局副局長科恩、助理衛生部長萊文。這些人佔了外交、財政、司法、安全等核心領域。猶太人只佔人口2%-3%,卻在這些位子上扎堆,不是巧合。歷史上,從基辛格到布蘭代斯,猶太人在白宮和最高法院都有席位。尼克松1972年爲慕尼黑奧運會遇害的以色列運動員全國哀悼,降半旗,這事兒就暴露了美國對以色列的特殊待遇。2019年特朗普承認戈蘭高地歸以色列,2018年把大使館遷耶路撒冷,這些決定都繞不開猶太遊說。

媒體和娛樂業,猶太人也是大頭。美國三大報紙《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都有猶太背景。CNN、NBC、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高管裏猶太人不少。好萊塢更明顯,派拉蒙、華納兄弟、20世紀福克斯、米高梅,這些公司創始人和資本多是猶太人。他們控制60%的媒體資源,塑造輿論。想想那些炒作新疆棉花、疫情起源的報道,好多出自這些媒體。猶太人通過媒體包裝自己,強調教育和勤奮,但也推一些負面敘事。像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就諷刺猶太放高利貸。這不是說他們壞,而是歷史遺留問題。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禁放貸,猶太人就鑽空子,積累財富,但也招恨,被趕來趕去。

拿個新鮮例子,坎耶·維斯特。2022年10月,這哥們兒在社交上發帖諷刺猶太人,說他們控制媒體和金融。結果呢?一夜之間翻車。阿迪達斯、Gap、Balenciaga全解約,他的Yeezy鞋下架,經紀公司、銀行封他,社交賬號永久禁。紀錄片取消,演出停,律師都不接他的案。億萬富翁瞬間跌到谷底,淨資產從18億掉到4億。這事兒在美國不是孤例,你可以罵總統、罵黑人白人,但碰猶太人就完蛋。坎耶自己說過,沒見過誰說猶太壞話還能好過的。他的經歷證明了這點。媒體上,猶太人主導敘事,抗議聲浪很快就把人淹沒。

再聊聊歷史上的中國和猶太交集。二戰時,歐洲猶太人逃難,好多來上海。從1938到1941年,大概2萬猶太難民湧入。那時候上海是租界,不用簽證。中國國民政府有過“諾亞方舟計劃”,孫科1939年寫報告,說收留猶太人能聯合弱小民族,提升對英美關係,還能引來猶太資金和人才。好處列了四點:符合孫中山遺訓、改善英國態度、贏得美國支持、長遠經濟利好。但計劃沒成,因爲蔣介石對德國有幻想,怕得罪。日本那邊有“河豚計劃”,1938年提出,想吸引猶太人去滿洲國或上海定居。河豚有毒但好喫,日本把猶太人比作這玩意兒:風險大,但能帶來資金和美國猶太人的政治支持,幫助開發東北。計劃目標是建猶太定居點,人口從1.8萬到60萬,帶學校醫院啥的。但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日本和美國撕破臉,計劃泡湯。上海猶太人最後被日本關進虹口隔離區,1943到1945年,條件苦,但好歹活下來。戰後,大多移民以色列或美國。這段歷史說明,猶太人總能利用國際形勢求生,但也暴露了他們被大國當棋子的尷尬。

這些事兒連起來看,就明白中美博弈的深層了。美國政策不是鐵板一塊,白宮流水,總統四年一換,但猶太遊說鐵打不動。他們推動的反華議題,從南海航母巡航,到新疆炒作,再到科技禁運,都帶着維護以色列和猶太利益的味兒。像拜登內閣那些猶太高官,直接影響對華決策。媒體上,猶太控制的喉舌醜化中國,告訴世界猶太人優秀,其實掩蓋歷史問題。鴉片貿易害了中國百年,沙遜家族就是推手。現在,美國用類似手段,經濟制裁、科技圍堵,目的還是控制。猶太人不是高貴種族,也不是平庸,他們會賺錢,會抱團,會影響大國。但咱們得清醒:中美競爭,美國是對手,但猶太羣體是那股隱形力,推動美國偏向。

總的來說,猶太人在美國的根深蒂固,讓美國政策帶上他們的印記。中美博弈裏,別隻盯表面,得看誰在拉線。平等看待他們,承認成就,但也警惕風險。神話該破了,現實更重要。(字數:約2150字)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