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黃麻,這玩意兒在咱們中國農村老一輩人那兒可不陌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田裏到處是這種高高的莖稈作物,收成後加工成麻袋、繩子啥的,用處一大堆。那時候,黃麻產量能超過100萬噸,佔全球一半多,絕對是農業裏的主力軍。可現在呢,早被淘汰了,成了一種野草似的存在,產量只剩3萬多噸。反觀南亞,尤其是印度和孟加拉國,這東西還火着呢,養活着近千萬人,當地人直呼“黃金纖維”,聽着就覺得有意思。咋回事兒?咱們一步步聊聊。

先說中國爲啥淘汰黃麻吧。簡單來說,時代變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農業技術飛速進步,棉花種植規模擴大,產量高,加工也方便多了。黃麻呢?種植週期長,需要大量水源,收穫後還得浸泡剝皮,那過程費時費力,勞動力成本高。更別提浸泡時水裏散發的臭味,污染嚴重,周邊的魚蝦都活不成,環境代價太大。合成纖維興起後,塑料袋、化纖繩子便宜又耐用,直接搶了黃麻的市場份額。國家政策也轉向高效作物,像玉米、水稻這些,收益更高,農民自然不種黃麻了。現在田邊偶爾還能見野生的,但沒人管,基本成雜草了。這不是瞎淘汰,是順應發展,農業現代化講究提質增效,綠色生態,黃麻的缺點太明顯了。

轉頭看南亞,黃麻在那兒可不一樣。印度是全球最大生產國,年產量180萬噸左右,孟加拉國緊隨其後,80萬噸,倆國加起來佔世界九成多。爲什麼南亞這麼依賴黃麻?地理條件合適啊,恆河平原溼熱,適合黃麻生長,不用費勁就能高產。歷史上,19世紀中葉,英國殖民印度時,因爲克里米亞戰爭,1853到1856年,從俄國進口的亞麻和大麻斷了貨,英國人就把目光投向印度本地黃麻。開始大面積種植,建工廠加工,出口全球。那時候,印度成了黃麻供應大戶,產業基礎打得牢。

現在,南亞黃麻產業不光是種,還延伸到加工、出口。印度黃麻年產值28億美元,換成人民幣200多億,出口繩索、布料到歐美,用在包裝、航運上。孟加拉國更誇張,黃麻出口一度是國家外匯主力,現在雖排第二,但仍佔重要位置。爲什麼叫“黃金纖維”?當地人這麼說,一來纖維顏色金黃,二來經濟價值高,像金子一樣養家餬口。孟加拉人特別愛這稱呼,因爲黃麻幫他們賺外匯,改善生活。

就業方面,南亞黃麻真養活了不少人。印度有40萬工人直接在工廠幹活,加上400萬農民家庭,算下來近千萬人生計靠它。農民農閒時種黃麻,收穫後賣給工廠,加工成袋子、手工藝品。孟加拉國類似,400多萬農戶參與,工廠工人幾十萬,總就業規模也上千萬。尤其農村婦女,很多靠編織黃麻製品掙錢,補貼家用。這產業不光解決就業,還拉動周邊經濟,像運輸、貿易啥的都沾光。相比中國,南亞勞動力廉價,原料充足,成本低,競爭力強。

歷史細節再多說說。19世紀50年代,英國人在加爾各答周邊建起第一批黃麻工廠,起初是紡紗,後來擴展到織布。印度獨立後,政府繼續支持,成立黃麻工業部,管生產和出口。孟加拉國1971年獨立,本來是東巴基斯坦,黃麻資源豐富,獨立後繼承了這產業,政府補貼農民,推廣新品種。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合成纖維衝擊全球,黃麻市場縮水,但南亞扛住了,因爲環保意識起來,黃麻天然、可降解,又火了。近年,印度政府把黃麻收購價提到5650盧比每公擔,鼓勵農民多種。

中國黃麻衰退具體數據看,上世紀80年代高峯期產量100萬噸以上,到90年代降到50萬噸以下,現在只剩3萬多噸。主要產區像湖南、湖北這些,農民改種其他了。淘汰不是壞事,農業結構調整,騰出地來種高附加值作物,國家糧食安全更穩。南亞呢,黃麻還是支柱,尤其孟加拉,國土小,人口密,農業佔比高,黃麻出口幫他們賺美元,平衡貿易。

不過,南亞黃麻產業也不是一帆風順。合成纖維競爭激烈,塑料製品便宜,搶了不少市場份額。氣候變化也麻煩,洪水、乾旱影響產量,孟加拉國沿海地區鹽鹼化,植株長不好。2020年代,新冠疫情打擊出口,供應鏈斷裂,工廠停工。印度和孟加拉間貿易摩擦,最近印度限制孟加拉黃麻進口,通過陸路港口禁了,怕傾銷,影響本地市場。這事兒源於兩國關係緊張,加上孟加拉和中國走近,印度警惕。結果,孟加拉出口受阻,農民收入掉。

儘管如此,南亞黃麻前景還行。全球環保潮流,黃麻作爲可持續材料,需求回升。設計師用黃麻做時尚包袋,進巴黎米蘭秀場,高端市場打開。印度推廣多元化產品,像地毯、汽車內飾,擴大用途。孟加拉研發新品種,耐旱抗病,提高產量。政府補貼機械化,減少人工依賴,效率上來。2024-25季,印度產量84 lakh bales,約150萬噸,價值穩在28億美元。孟加拉產量133萬噸,佔全球42%,出口0.6到0.8百萬捆,主要去中國、印度、巴基斯坦。

對比中國和南亞,黃麻命運不同,反映農業路徑差異。中國工業化快,農業現代化,淘汰低效作物正常。南亞農業爲主,人口多,就業壓力大,黃麻這種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好吸納勞動力。印度農村貧困率高,黃麻提供穩定收入,幫減貧。孟加拉也一樣,黃麻外匯收入佔出口10%以上,支撐經濟。全球看,黃麻總產量300萬噸左右,南亞主導,中國份額小。

再說說黃麻本身優點。纖維韌性強,吸溼好,環保,分解快,不像塑料污染海洋。南亞人用它做繩子、袋子,還出口原料給中國加工。中國雖不種了,但進口黃麻纖維,用在紡織上。諷刺吧,早淘汰的作物,現在還得從南亞買。

產業挑戰不止這些。南亞農民小農經濟,規模小,技術落後,產量不穩。市場波動大,國際價格一跌,農民就虧本。政府幹預多,印度有最低支持價,但執行有時不到位,中間商壓價。孟加拉國工廠老化,效率低,競爭不過越南這些新興產區。未來,南亞得加大研發,推廣機械化,開拓新市場,才能保住“黃金纖維”地位。

中國經驗,南亞能借鑑。咱們淘汰黃麻,轉向高效農業,GDP上去了。南亞如果太依賴單一作物,風險大,得多元化。像印度開始推有機黃麻,賣高價,孟加拉開發複合材料,混塑料用。全球需求,黃麻在環保包裝上潛力大,歐盟禁塑,黃麻袋子需求漲。

總的,黃麻在中國是過去式,在南亞是現在進行時。養活近千萬人不是吹的,印度孟加拉加起來,就業規模上千萬,經濟貢獻幾十億美元。這事兒提醒我們,農業發展因地制宜,中國淘汰是對的,南亞堅持也合理。黃麻這“黃金纖維”,在南亞繼續閃光,幫當地人過日子。誰知道未來呢,或許中國哪天環保需求起來,又撿回來種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