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冷戰那段歷史,美國確實玩得一手好牌,把蘇聯給拖垮了。蘇聯解體在1991年底,那時候全球都覺得美國贏了超級大國對決。但現在中美關係這麼緊張,有人就想套用老路子,覺得美國能搞定蘇聯,就能搞定中國。可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的話讓人停下來想想,他說中國跟蘇聯不一樣,不會輕易消失。這話聽起來簡單,但裏面門道不少,得一步步捋清楚。

先回顧蘇聯怎麼垮的。蘇聯從二戰後就跟美國槓上了,倆大國在軍備上你追我趕。蘇聯經濟本來就靠計劃模式,效率不高,還得砸錢造導彈核武器。里根上臺後推星球大戰計劃,蘇聯跟不上節奏,國防開支佔GDP比例高得嚇人,到1980年代末已經快20%。結果呢,國內工廠轉產軍工,老百姓買東西排長隊,貨架空蕩蕩。加上石油價格跌,蘇聯出口創匯少,財政更緊張。內部問題也一大堆,腐敗嚴重,領導層老化,斯大林時代遺留的強壓政策讓民族矛盾積攢。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爆出來,暴露技術落後,救援花大錢,還丟了國際臉。戈爾巴喬夫想改革,搞公開性和重組,可經濟沒起色,民族獨立浪潮起來了。1991年8月政變失敗後,共和國一個個獨立,12月蘇聯就散了。美國在這過程中起了推手作用,通過技術禁運和經濟封鎖,加速蘇聯落後。冷戰花了美國不少錢,但蘇聯先扛不住。

美國當時策略聰明,聯合歐洲搞北約,封鎖蘇聯出口,還用媒體滲透,讓蘇聯人羨慕西方生活。蘇聯公民接觸搖滾樂和電影后,開始質疑自家制度。軍備競賽是最後一根稻草,美國經濟底子厚,蘇聯卻被拖進泥潭。解體後,俄羅斯經濟一度崩盤,GDP縮水一半多,生活水平倒退幾年。但這套對蘇聯管用,對中國呢?中國從1978年改革開放起,就不一樣了。蘇聯是封閉經濟,中國主動融入全球,吸引外資,建工廠出口。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開始,美國加關稅,中國沒慌,調整供應鏈,加大研發。現在中國製造業佔全球近三成,港口忙碌,集裝箱堆山。科技上,美國禁芯片,中國自力更生,實驗室加班,推出自家產品。2023年數據顯示,中國高科技出口增長快,避免了蘇聯那種技術落後。
中國外交也靈活,不像蘇聯到處輸出革命。中國推一帶一路,跟各國籤協議,建鐵路港口,擴大朋友圈。面對美國壓力,中國保持中立,比如2022年俄烏衝突,中國強調和平對話,沒捲進去。經濟韌性強,2024年全球經濟低迷,中國出口還穩。蘇聯當年軍費高,中國國防開支控制在GDP2%左右,沒陷進競賽。內部治理,中國注重改革,避免蘇聯那種政策失誤。蘇聯領導層腐敗,中國反腐行動持續,保持活力。這些差異讓美國老招數不好使。中國人口多,市場大,企業適應力強,美國企業還離不開中國供應鏈。

李顯龍的話點到要害。他在2021年阿斯彭安全論壇上說,中國不是蘇聯,不會消失。中國充滿活力,有人才,決心在世界立足。美國如果視中國爲敵人,得知道對手多強。2020年他在《外交事務》雜誌寫,中國崛起不可擋,美國要接受現實,找合作點。李顯龍當總理20年,新加坡夾在大國間,經驗豐富。他2022年訪美時跟拜登談,強調穩定中美關係對亞洲重要。卸任後2024年他去中國,討論蘇州工業園,強調合作。2025年他作爲高級部長,還在經濟對話會上分享看法,焦點在地緣和氣候。李顯龍提醒,美國策略要調整,中國經濟深度融入全球,無法簡單隔離。亞洲國家想跟中美都好,不願選邊。

爲什麼中國跟蘇聯情況不同?蘇聯經濟封閉,靠資源出口,中國是製造大國,產業鏈完整。蘇聯軍備競賽花光錢,中國專注發展,科技投資回報高。蘇聯民族問題多,中國統一管理,避免分裂。國際上,蘇聯被孤立,中國有廣泛夥伴。基辛格也說,美國和中國合作對全球好,挑新冷戰不現實。蘇聯解體後,美國獨大,但現在世界多極,中國是重要一極。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GDP超美國17萬億,科技專利申請全球第一。面對美國壓力,中國沒重複蘇聯錯誤,而是學教訓,自力更生加開放。
後續發展看,美國新政府上臺,特朗普2025年迴歸,可能加關稅,但中國準備好。俄烏衝突持續,中國中立,擴大影響力。中美競爭會繼續,但合作領域如氣候變化,還得談。李顯龍卸任後,繼續當資政,2025年出席活動,分享對中美看法。新加坡模式是平衡大國,中國學着點,避免對抗。李顯龍2024年5月卸任,黃循財接班,但李顯龍影響還在。展望未來,中美要找平衡,競爭別變對抗。中國崛起是趨勢,美國得適應。全球經濟 interdependent,零和遊戲沒人贏。

總的來說,美國壓垮蘇聯靠經濟軍備雙管齊下,但中國底子不同,韌性強。李顯龍的話接地氣,提醒大家別套老模板。中國不會走蘇聯路,美國也得換思路。世界變了,合作共贏才長遠。這事沒那麼簡單,得一步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