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千古家訓,全文僅57字卻深藏智慧,警示後輩

由 婚姻與家庭親子營 發佈於 親子

'25-07-10

本期專家

劉餘莉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倫理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羣書治要》傳承委員會主任。代表作:《領導幹部讀〈羣書治要〉》《平治天下》《〈羣書治要〉十講》《劉餘莉傳統文化十二講》等。


《誨學說》出自《歐陽修全集·筆說》,是歐陽修結合自身修習經歷與人生經驗,爲二兒子歐陽奕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全文如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爲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爲器,而猶不害爲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爲小人,可不念哉?”


《誨學說》凝結了歐陽修家族家風家訓的核心精神,是其家族家教智慧的結晶。


歐陽修通過對“玉”與“人”辯證關係的討論,強調人應當通過學習聖賢經典,擦拭掉內心慾望與塵埃的染污,恢復本來的清淨面目參透宇宙人生的真相,從而達至明心見性、自覺覺他的人生境界。


正是因爲歐陽修“篤於信道,不讀非聖賢書”,明白“文以載道”的道理,才能一生閒邪存誠、行道濟世,最後名留千古。歐陽修撰寫《誨學說》,訓導兒子通過學習聖賢經典,把握天地自然與社會人文之道,最終達到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境界。



據《宋史》記載,歐陽修4歲時,父親病故,家中貧困,沒錢讀書。母親用蘆葦、木炭作筆,在地上教歐陽修寫字。歐陽修的父親生前曾在道州、泰州做過官,關心民間疾苦,正直廉潔,爲百姓所愛戴。母親常將父親的事蹟講給他聽。


在母親的影響下,歐陽修不僅承續了心厚於仁、恭儉清廉的家風,還在家訓中教導孩子通過學習聖賢經典,錘鍊個人品德,提升道德修養,開發自性明德,志於崇德弘道。


“人之性,因物則遷”,意思是人的自性本來是純淨純善的,但會因外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中國古人歷來重視環境對人德行養成的影響。如:孔子主張“里仁爲美”,即居住在有仁德賢良的地方,才能夠不斷結交良師益友提升自身德行。



“孟母三遷”也是爲了給孟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使他能夠親近仁者,得到良好薰陶。這些做法和理念,至今對我們仍具有深遠的啓示意義。


“不學,舍君子而爲小人”,即學習的目標就是努力成爲聖賢君子。通過“修之於身,施之於事,見之於言”都可以成爲聖賢,而“修之於身”則更加重要。反之,如果不能勤奮好學、修辭立誠、志在聖賢,就會遠離道業,由君子變爲小人,不可不謹慎小心。


《誨學說》承襲了歐陽修家族的家訓傳統,匯聚了他的人生經驗,蘊含着深刻見解。非常適合融入現代家庭教育中,引導孩子提升個人品德與道德修養,爲構建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貢獻力量。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