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後,尖子生被父母掃地出門:我恐怕這樣的孩子會越來越多

由 男孩派 發佈於 親子

'25-07-11

最近,無意間在湖南廣電的節目裏看到了這樣一個故事:

高考結束後,一個叫小凱的孩子找到了記者,說父母將家裏的密碼鎖換了不讓自己回家,把自己掃地出門了。

一開始,記者以爲是小凱高考成績不理想,父母一時氣不過。

但瞭解之後發現,這孩子來自長沙四名校之一的“長郡中學”,學校裏幾乎都是學霸,小凱也考了575分,至少也能上一本。

那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採訪了小凱的父母后,事情的真相才緩緩揭開:

原來,小凱從小就成績不錯,父母也對他百般疼愛。

考上重點中學後,在老家縣城工作的父母更是爲了他方便,在學校旁租了房子,每週末輪流去照顧小凱。

可小凱不僅不體諒父母的辛苦,還變得越來越放縱、乖戾:

要求父母給自己買手機,隨後,便夜以繼日地沉迷打遊戲,還時不時逃課;

父母收了他的手機,他就燒了自己的作業,砸了家裏的傢俱,還寫下遺書嚇唬家裏人。

如今,高考結束,看着每天日夜顛倒、好喫懶做的小凱,父母要求他要麼上交手機、規律作息,要麼出去打工賺取生活費。

可小凱既不願意交手機,也不想喫苦,只想躺在家裏啃老。

最後,父母忍無可忍,纔將他逐出了家門。

看着這個全程沒叫過一句爸媽,甚至口出髒話怒懟父母的孩子,我突然想到了一個詞:

童年富裕症。

簡單來說,就是那些父母傾注了不少資源和關注,從小每天不缺喫不少穿,但精神世界卻極度空虛,人生沒有目標,抗挫力也差的孩子。

他們擁有着豐富的物質條件,接受着優質的教育資源,但卻只會無所事事地混日子。

被富養長大的孩子,爲什麼沒有變得更幸福?更有動力?

哈佛心理學博士布萊斯·格羅斯伯格的暢銷書《我在上東區做家教》中,通過對一羣紐約上東區孩子的觀察,給出了一個答案:

“這些從小上着昂貴學校,父母、機構、老師都圍着他們轉的小孩太容易獲得了人生巔峯體驗,有着太多選擇,反倒導致他們早早對周圍的一切失去了興趣,陷入無意義感。”

當私人家教的過程中,布萊斯接觸了太多從小生活在富足和精細照顧中的孩子。

他們擁有豪宅、菲傭、私人島嶼……但這一切都來得太容易了,根本不需要爲之付出相應的努力。

被滿足得多了,這些孩子自然就沒有主動前行的動力了。

於是,陷入無意義感的他們開始尋求另類的刺激:偷偷吸電子煙或大麻,甚至還有一個富家女愛上了偷竊……

而布萊斯,也對富養從一開始的羨慕逐漸祛魅,她說:

“金錢可以讓生命變得耀眼、迷人、鮮活,卻最終讓年輕人陷入孤獨、無愛和無意義感。”

心理學家賀嶺峯也曾分享過一個案例:

有一對復旦大學教授夫婦向他求助,他們有一個兒子,從小到大,孩子要什麼給什麼,可如今,兒子14歲了,卻深陷抑鬱,曾幾度試圖自殺。

他的父母實在沒有辦法,只好帶兒子來找他。

但男孩的一番話卻讓賀嶺峯教授陷入了沉思:

“我現在14歲了,我父母都是著名教授,所以我從小該喫的、該玩的、該去的已經都體驗過了、經歷過了,我覺得人生也沒啥遺憾了。

我媽我爸都是大學教授,不也就是個社畜嗎?我以後要是出去上班,還得遭受社會的鞭打,幹嘛要被折磨一遍以後再死呢?反正早晚是死,我還不如現在就死!”

給雛鳥餵飽了所有食物,它會忘記振翅的本能;

給航船裝滿了現成的燃料,它便懶得尋找新的航向。

童年富裕症最大的悲哀,就是父母試圖用物質填滿了需求的口袋,結果,卻掏空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氣。

更讓人無奈的是,這些物質生活過分充裕的孩子,不僅虛無,還很冷漠自私。

最近,網上有一個很火的帖子,叫《高考賭氣沒去考,以爲爸媽會妥協讓我出國》。

帖主是一個高三的女生,家庭條件尚可,小的時候,父母爲了讓她見世面,經常帶她出國旅遊。

以至於女生對國外一直很嚮往,特別是法國。

後來,女生愈發沒心思讀書,一門心思想要讓父母出國。

女孩家裏的條件雖然不錯,但遠沒到可以輕鬆供她出國的程度。

於是,父母苦口婆心地跟她講道理,並拒絕了她。

但在女生看來,父母明明有兩套房子,其中一套也說過要留給她的,大可以賣掉那套房子讓她去留學。

就這樣,女生越想越不服氣,書也不好好唸了。

到了高考那幾天,更是直接跑到隔壁城市的酒店躲起來,想用不高考的方式逼父母就範。

結果父母得知後,不僅沒有妥協,反而狠狠罵了她一頓,讓她要麼復讀要麼去打工。

可滿腹委屈的女生並沒有覺得自己的行爲有什麼不妥,只覺得是父母傷害、背刺了她。

看了這則熱帖,不僅想到北大教授錢理羣的一句話:“當我們費盡心思託舉孩子爬向更高的殿堂時,要警惕孩子成爲精緻利益者。”

爲人父母,傾其所有地滿足孩子,本意是希望孩子看見更大的世界。

卻沒想到,自私冷漠的孩子,反噬起來比豺狼還無情。

還記得那個連捅母親九刀的汪佳晶嗎?

父母從小對他疼愛有加,一直供養他至25歲,送他去日本留學,每個月還給他七八千的生活費。

可就因爲一次要錢無果後,他竟然舉刀刺向母親。

一位心理醫生曾講過這樣一則故事:

同樣是一碗雞蛋麪,第一組家庭裏,媽媽覺得最好的都應該給孩子,所以就讓孩子一個人喫完了;

第二組家庭裏,媽媽把雞蛋麪分成了三份,一份給自己,一份給爸爸,還有一份給了孩子,並告訴他:“你在長身體需要營養,爸爸媽媽也需要辛苦賺錢,所以我們誰都不能餓着肚子。”

最後,第一個孩子習慣了享受和索取,第二個孩子卻學會了感恩與承擔。

總是給孩子特殊待遇,輕易地滿足孩子的一切需要,孩子就生出了一副“濾鏡”:

從此以後,他再也看不見父母藏起的皺紋,讀不懂賬本上的精打細算,更學不會關心和體諒他人。

最終,那些你替他擋下的苦和累,就都變成了他怨你沒本事繼續滿足他的刺。

那麼,在日常養育中,我們究竟該怎麼做,才能給孩子恰如其分的支持,又同時避免孩子患上童年富裕症呢?

在這裏,我們不妨借鑑美國教育家朱莉·利斯科特的經驗。

朱莉在斯坦福大學新生擔任教務長一職十餘年。

她觀察到,如今,越來越多的父母傾向於過度養育孩子。

爲此,她寫下了《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一書,並提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養育精神富足的孩子:

  • 停止大包大攬,讓孩子保持“適度飢餓”

美國科學家克萊爾·麥凱將剛斷奶的幼鼠分成兩組:

一組食物充裕,生活愜意;另一組僅提供60%的食物量,需忍受飢餓。

結果,第一組小白鼠整日無所事事;而第二組小白鼠會爲了獲取更多食物,主動學習新技能,探尋周圍環境。

這,就是著名的“餓鼠效應”。

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利用這個效應。

首先,可以孩子一起列需求清單:左邊寫“必需的”,比如,課本,右邊寫“想要的”,比如,限量球鞋。

而對“想要的”的東西,不能直接給予,需要孩子“踮腳”自己爭取。

比如,背3首古詩積1分,主動洗碗積2分,幫鄰居取快遞積3分……積分夠了才能兌換。

  • 教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製造付出的機會

就像作家畢淑敏說的:

“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爲孩子一世着想的遠見。”

曾任遼寧省盤錦市前教育局長的魏書生就是這麼做的。

兒子很小的時候,他就給兒子下了死命令,自己能做的事情必須自己做。

在兒子三四歲的時候,就“威逼利誘”讓兒子給自己洗腳。

當兒子長大,去上大學時,其他孩子的家長都大包小包,流着汗幫孩子拿東西、扛行李,只有魏書生兩手空空,看着兒子自己處理一切,品嚐教育的成果。

只會接受愛的孩子,永遠不會懂得付出的意義。

讓孩子在體驗中成長,在給予中收穫,孩子纔算是真正長大成人了。

  • 允許孩子規劃自己的人生,提升責任意識

《自驅型成長》一書指出,一份“自己說了算”的感受,纔是孩子主動進步的源泉,纔是跌倒了能爬起來的動力。

所以,作爲父母,我們最該做的是當好“副駕駛”,不搶方向盤,只在他偏航時輕輕提醒:“前面有彎道,要不要減速?”

如此,孩子才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既敢踩油門,也懂握繮繩。

臨牀心理學博士瑪德琳·萊文,結合自己30多年的研究和實踐調查發現:

高分、獎盃,甚至是優渥的家境,並不能給孩子帶來真正的成功。

於是,她在《給孩子軟實力》一書裏寫道:

“孩子生活中潛伏的最大危害,並不是街上有陌生人從天而降之類的偶然事件,而是父母爲孩子做的太多,結果導致他們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真正的養育從不是把路鋪到盡頭,而是退到路邊做那盞燈。

不替他擋風,卻讓他知道哪有坑;

不逼他快跑,卻讓他明白爲何出發。

這樣,孩子才能在跌撞裏學會爬起,在選擇裏懂得承擔。

點個贊吧,與所有父母共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