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有媽媽說,帶孩子,真的是從早煩到晚。
早上起牀要催五遍,刷牙拖拖拉拉,喫飯光顧着說話不喫菜;
說一句頂十句,永遠都有自己的“歪理”;
寫作業不專心,屁股還沒坐熱就去翻抽屜;
帶個孩子,咋這麼難呢?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後,就真的不那麼“可愛”了,他會頂嘴、會惹你生氣、會讓你懷疑人生。
只不過,孩子的有些“煩人”行爲,卻是他大腦發育好的特徵。
如果他有以下4個“惹你煩”的行爲,可能是智商高的跡象,你別錯怪他啦。

一:愛頂嘴、反駁你說的話
有些孩子,你講道理,他能跟你講更多的“道理”。
你說:“穿多點,外面冷。”
他回:“那爲什麼爸爸就可以穿那麼少呢?”
你說:“好好喫飯,不許挑食。”
他立馬反駁:“你不喜歡喫南瓜,那不也是挑食嗎?”
一天下來,光是跟他“講理”,就能把你氣個半死。
很多媽媽會覺得,這樣的孩子,嘴太硬、太犟,小時候就這麼頂,長大了還得了?
但其實,我們完全不用過於擔心。
因爲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認知反思能力”。
簡單點說,就是一個人,會在聽到別人說話時,主動去思考、判斷,而不是“你說啥就是啥”。
愛頂嘴、反駁你的孩子,往往正是有這種“反思能力”。
他不覺得,別人說的都是對的,也不覺得,自己什麼話都得聽。
當然,這類孩子也確實“難帶”。
因爲他們不是一說就聽、一教就乖的那種,凡事都要爭個理。
但如果,我們能稍微轉個彎,把“頂嘴”當成孩子表達意見的方式,你會發現,他說出來的話,其實挺有邏輯,有時甚至確實“有道理”。
我們不妨多聽聽他的想法,如果遇到有分歧的事情,不妨問問他:
“可我希望你營養均衡,你覺得怎麼做,能讓你的身體補充更多的蔬菜呢?”

二:問個不停,有永遠問不完的“爲什麼”
我們會發現,孩子進入5歲左右,那小嘴叭叭就問個沒完。
他跟你說的話裏,十句有八句在問“爲什麼”。這個階段,我們特別容易被問煩。
但其實,一個孩子總在不停地問問題,說明他的“認知探索欲”非常強。
而越聰明的孩子,往往越對世界感興趣,越喜歡刨根問底。
不知你有沒有注意過,有時候孩子問的問題,其實挺有深度的。
他不只是問“這是什麼”,更會追着問“爲什麼是這樣”、“那如果不是這樣會怎麼樣”。
這正是“高階思維能力”的體現——他們已經在進行因果分析、假設推理了。
如果我們粗暴地打斷、生氣、厭煩,那孩子以後上小學,可能就不再問“爲什麼”,也對知識和世界,不那麼感興趣了。
當然,孩子的問題,也特別考驗我們的耐心。
問題太多,你未必能一一回答,也可能真的“詞窮”。
但咱們其實沒必要每次都立馬給答案,最重要的,是別澆滅他那股愛問問題的好奇勁。
可以試着這麼回應他:
“你這個問題真有意思,媽媽都沒想過呢!要不咱們一起查查唄?”
或者反過來問他:“那你覺得是爲什麼呢?”
這樣一來,孩子不僅能保持強烈的好奇心,還能順帶練習表達和思考。

三: 記性特別好,會糾你的錯
有些孩子記性那叫一個好,簡直讓人防不勝防。
你上個月隨口說一句“下次帶你去動物園”,他記得牢牢的,天天追問:“你說過要去動物園的!”
講故事少講一句,他立馬打斷:“媽媽,不對,你講漏了!”
有些事你早忘到天邊了,他還能搬出來“當證據”:
“你上次說晚飯後可以喫巧克力呢?現在呢?買了嗎?”
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怎麼這麼較真、這麼愛擡槓,活像個“小槓精”,真讓人頭大。
但其實啊,這恰恰說明孩子的“記憶力”和“邏輯能力”都特別強。
他能記住你說的每句話、抓住前後不一樣的地方,還能當場指出來,這腦子確實很厲害。
這種孩子,對語言、規則、時間都特別敏感,是那種特別細心的人。
他們通常在數學邏輯、語言理解這方面,會有很強的表現。
當然,這種孩子也容易被誤會成“愛計較”。
但他們真不是故意找你麻煩,他們是在確認:你定下的規則,能不能真的說到做到。
我們可以換個角度看:他們是靠邏輯去理解世界,一旦發現“哪裏不對”,就會想去糾正。
家裏要是有這樣的孩子,可以這樣回應他:
“你記得真清楚,媽媽確實說過。那下次我們說話注意點,好不好?”
這樣既保住了孩子的表達欲,也順便教會他,糾錯也是可以講方式講語氣的。

四:情緒敏感
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個性。
有的神經大條,捱了批評,嘻嘻哈哈一下就忘了。
有的心思敏感細膩,你一個眼神,情緒就感覺不對了。
如果遇到這類情緒敏感、細膩的孩子,我們難免會有些焦慮:
“這也太玻璃心了吧,抗壓能力咋這麼差呢?”
實際上,情緒敏感的孩子,一般大腦“感知系統”比較發達。
他們不只對環境的變化反應快,,還能敏銳地捕捉到大人的語氣、表情、態度的細微變化。
這類孩子,大多是“高敏感人羣”,雖然對外界刺激反應特別強,但也通常有較高的感受力和創造力。
比如很多藝術家、設計師、心理學家、作家,小時候就有這種特質——情緒容易波動,但感受力驚人。
當然,敏感的孩子,也確實“難帶”。
他們需要更多的理解、陪伴和引導。
如果我們一味用“你怎麼這麼嬌氣”“這點事就哭”來壓他們,容易讓他們越來越不敢表達情緒,甚至變得焦慮、自責。
正確的做法是,先接住情緒,再教方法。
比如告訴他:“我知道你現在覺得委屈,我們先一起深呼吸,等你想說的時候再告訴我,好嗎?”
我們若能正確地引導,那孩子的高敏感,也會成爲一種難能可貴的天賦。
以上4個“惹人煩的”行爲,你家孩子屬於哪一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