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大腦發育,有“黃金3年”,你別看晚了

由 布穀媽媽 發佈於 親子

'25-07-09

每次翻看孩子的照片,我們總會感慨,時光過得飛快。

那個只會撒嬌的奶娃娃,轉眼間,已經長到我們肩膀這麼高了。

我們有時也會懊悔,有時候忙着生活,錯過了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時刻。

確實,孩子的大腦發育,並不是天天都一樣快。

有3年,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如果我們能抓住這3年,他在情感、學習、思考、性格上都能多走幾步路。

希望你別知道得太晚了。

一:0-1歲

別看剛出生的寶寶啥也不會,其實他的大腦早就“忙開了”。

你看着他只是眨眨眼、咿咿呀呀地叫,可在他腦子裏,一秒鐘就有成千上萬個“連接點”在搭線。

科學研究表明,新生兒的大腦發育速度,是一生中最快的。

這時候的大腦的神經連接,就像在一張白紙上飛快畫畫。一筆一劃,畫得越多、越密,將來孩子的反應力、學習力、語言能力就越強。

那這個階段,大腦到底需要“畫”些什麼?

最重要的三樣東西:語言、情緒、安全感。

●語言

寶寶雖然不會說話,但他從出生就開始“聽”了。

你跟他聊天,他在學;

你念繪本,他在學;

你哼歌,他還是在學。

聽得越多,語言區越活躍,將來開口說話就越快越清楚。

相反,如果我們整天讓寶寶對着天花板發呆。他不哭也不鬧,看起來乖,但其實缺乏語言刺激。

他的大腦,就沒法快速發育。

●情緒

有的寶寶特別黏人,有的動不動就哭,有的哄也哄不好。

很多家長着急了,以爲是孩子性格問題,其實大多數,是“大腦還沒發育好”。

這個時候多抱抱、多回應、多貼近,他心裏踏實了,慢慢纔會變得安穩。

我們別怕“抱壞了”,這一年最怕的,是“不回應”。

●安全感

一個寶寶,有沒有人哄睡、哭了有沒有人回應,餓了有沒有人及時餵奶。

這些小事,其實都是在告訴他:“這個世界安不安全”。

大腦記住了“有人在”,他以後纔敢放心探索、安心成長。

這個時候的媽媽,是最累的,夜裏要哄奶、白天還得忙家務,有時候也會煩,也會累。

但只要你知道,這一年是給孩子“大腦打地基”的一年。

你會發現,很多你付出的陪伴,幾年後都會慢慢“結果”。

二:6-7歲

孩子一上了小學,很多家長,就開始焦慮了:

“怎麼別的孩子坐得住、學得快、題一講就會?我家孩子光是坐下寫作業都費勁……”

你別急着貼標籤。

這時候的孩子,正在經歷人生中第一次“大腦重組”。

6歲前孩子的大腦,像“海綿”,你說的、做的、給他的,他都一股腦兒吸收。

但6-7歲時,他會經歷一個“6歲之變”。

①思考方式變了

這個階段,大腦開始精細分工,特別是掌管注意力、計劃能力、邏輯思維的部分,開始活躍了。

簡單說,就是大腦的學習方式,變得“有章法”了。

我們能明顯地感覺到,這時候的孩子,不一樣了:

他一見到你,就不停地問“爲什麼”;

他開始講道理,不那麼好糊弄了;

情緒來得快,有時候說話挺衝,還總頂嘴。

這些,都是他在學習“思考”,大腦中的邏輯開始發展了。

這個年紀,我們最該培養的,不是他認多少字、背多少詩,而是專注力、規則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比如:

✔每天定個10分鐘安靜閱讀的時間,不爲讀什麼書,就爲練坐得住。

✔給孩子列個作息表,但得讓他知道“事情有順序”。

✔喫飯時不玩手機,寫作業時不開着電視。專心這件事,是要從小慢慢練的。

②情緒表達變了

這個階段,還有一點,我們特別容易忽略:情緒訓練。

孩子突然多愁善感、愛生氣、動不動就說“我不行”“我不想學”。

這並不奇怪。

因爲他的“大腦前額葉”(負責情緒調節的區域)正在重構,不穩定,是常態。

我們要做的,不是壓制他的情緒,而是引導他去表達:

“你現在不想寫,是累了嗎?”

“你覺得題太難,那我們先挑個簡單的?”

一來二去,他慢慢就會自己調節了。

6到7歲,是孩子從“小小孩”轉向“小大人”的橋樑期。

我們引導對了,他就會帶着好習慣、好情緒往前走。

我們若忽視了,他以後哪怕再聰明,也容易“跑偏”。

三:12-13歲

孩子一到十二三歲,很多家長,就開始頭疼了:

小時候那個乖巧聽話的小寶貝,突然變得愛頂嘴、不說話、關起門就不出來、喜怒無常、還動不動甩臉子。

有人說,這是“叛逆期”。

但其實,從大腦的角度看,這是孩子在經歷人生中第二次大腦“系統升級”。

這時候,孩子的大腦,進入了青春期重塑階段。

情緒腦(杏仁核),發育得比理智腦(前額葉)快。

也就是說——他情緒比思考跑得更快。也難怪他們動不動就炸毛,說話難聽,做事衝動、喜怒無常了。

但這並不是壞事。

相反,這是大腦在“重建自己”的一部分。

他們在找“我是誰”,在慢慢搭建屬於自己的認知系統、價值觀、情緒邊界。

只是這個過程,說實話,很混亂,也很辛苦。

你可能,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剛剛還好好的,但你一沒收他手機,他就炸了,跟魔怔了一樣;

一件小事,就能情緒崩潰,一會兒笑、一會兒哭;

什麼事都要“自己來”,但又常常做不好。

這時候,如果我們還像小時候那樣說“我說了算”“你聽話就行”,反而更容易激起矛盾。

說實話,養育青春期的孩子,很考驗父母。

那我們怎麼做,會更好一些呢?

①恰當地閉上嘴巴

這階段的孩子,最煩的,是我們“囉嗦”。他覺得他什麼都懂,我們卻還一個勁說個沒完,

這時候,我們可以給選擇:“這件事你打算先自己處理,還是我們一起想辦法?”

也可以多詢問他的意見:“媽媽覺得是這樣,你覺得呢?”

多尊重他的想法和意見,會好辦很多。

②允許孩子“有情緒”,但也要“有邊界”。

很多時候,他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其實他自己並沒有意識到。

我們可以告訴他我們的感受:

“你剛剛那樣衝我大聲說話,我有些傷心。下次你可以溫柔一點告訴我,我會聽你說的。”

這個過程中,其實就是在幫他大腦的“理智系統”鍛鍊肌肉,讓他學會情緒自控和溝通能力。

別怕“孩子長大了就不聽了”,只要你還願意陪他走幾步,他終究,還是會記得那個一直沒走遠的人,是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