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區最近發生了一件糗事,住在我們這棟樓三樓的是一對年輕的父親,這個男的呢叫李小勇(化名),他最近買了新車,開心得不得了。
他把車子停在了小區的空地處,只要沒事就站在車子旁顯擺,一旦來了一個人,他就興沖沖地和別人彙報,連路過遛狗的大爺大媽都被他攔下:
“你看我這車漂亮不?你猜我買成多少萬?你絕對猜不到。”

除了這些,李小勇每天還在業主羣裏發車子的照片,還會配上幾句打油詩,大家一開始還覺得怪有意思的,當樂子看;
但時間長了就覺得煩了,一些鄰居開始對李小勇表示了出反感。
沒想到李小勇不但不收斂,還變本加厲了。
終於,住在五樓的大劉(化名)和李小勇吵了起來,兩人還在微信羣裏約好到樓下“比劃比劃”。
結果到了約定時間,李小勇並沒有到場,業主們都說李小勇這是慫了。

而大劉氣極了,看到李小勇停在空地上的車,大劉拿起了小刀,把車身幾乎都劃滿了刀痕。
這件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種情商低的人,逢人就說自己的隱私,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結果爲自己帶來了大麻煩。
所以有一些隱私是不能隨便說的,反而越是情商高的人,越懂得閉口不談。
一、收入和財產:別在嘴上顯擺,容易在人心裏翻車
很多人總覺得:“我努力賺錢,有什麼不能說的?”
是的,賺錢沒錯,但隨便曬收入、聊房產、炫車子,就很容易招人嫉妒。
心理學上有個“社會比較理論”,由心理學家費斯廷格提出。

他認爲:人會不自覺地將自己與他人對比,而這種對比常常不是出於好奇,而是焦慮與敵意。
你說你年薪幾十萬,別人可能表面笑着說“厲害”,心裏卻在想:“不就是運氣好嗎?”或者“是不是走了什麼歪路?”
你越炫耀,就越在給別人製造壓力。
情商高的人從不主動談錢,但一定會讓人感覺他活得體面、有章法,這纔是真正的高級炫耀——不說自己多有錢,但你一看就知道他不缺錢。
二、婚姻和情感: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八卦的地方
“我老公一個月掙多少”、“我老婆脾氣差死了”、“我們最近又冷戰了”——這些在飯桌、朋友圈裏隨意爆料的內容,其實就是情商低的表現。
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情感邊界”,意指每段關係中應有的私密空間,一旦外泄,就等於在關係裏戳了個洞。

你把婚姻裏的事當作閒聊的素材,久而久之別人不會尊重你,更不會尊重你的家庭,甚至有人會利用你的信息,背後挑撥,落井下石。
而那些真正有智慧的人,哪怕婚姻中也有摩擦,也只會關起門來解決,從不輕易對外透露。
畢竟,感情這事,說出去是故事,收起來纔是日子。
三、孩子的成績與短板:曬孩子=情緒投射,常常變成負擔
不少家長一有機會就說孩子成績有多好、上了多少補習班、最近考了全班第一。
另一種極端是:一開口就抱怨“我兒子太笨了”“我閨女一點都不上進”……
無論是炫耀還是吐槽,本質上都是情商低的一種體現。

父母的不當言語,是孩子自卑的源頭。孩子的成長需要鼓勵,但並不意味着要當成談資,讓外人評論指點。
情商高的父母不會隨便拿孩子說事。他們更關注孩子的個體感受,而不是通過孩子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或發泄口中的怨氣。
一個人嘴上對孩子多剋制,背後多用心,孩子的人格反而更完整、更自信。
四、曾經的悲慘經歷:逢人傾訴不是勇敢,是內耗
有些人特別喜歡自揭傷疤,小時候多苦,婚姻多失敗,誰對他多狠——一說就是半小時,甚至逢人必講,彷彿不說出來,自己就沒存在感。
但這其實是一種“情緒輸出型依賴”,是內在匱乏的表現。

著名心理學家卡倫·霍妮曾提出“自我形象的防禦機制”,指人爲了博取認同,會過度展現自己的弱點,希望別人同情和接納自己。
但情商高的人懂得:有些傷,不需要解釋,有些痛,沉默比傾訴更有力量。
他們不是不苦,而是不說。因爲他們知道,說得越多,越被標籤;藏得越穩,反而贏得尊重。
《菜根譚》中有句老話:“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換到現代一點的版本就是:“別什麼都往外說,沉默,纔是一個人最好的鎧甲。”
你說得少,不是你不誠實,而是你有邊界感;你藏得深,不是你不真實,而是你懂得保護自己。

要知道,真正的高情商,不是能說會道,而是分得清哪些能說,哪些該爛在心裏。
畢竟,這世界上不是每個人都願意聽真話,更不是每個人都值得聽真話。
守口如瓶,是修養,更是智慧。
-The End -
作者-李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