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學會辨別身邊成長極快的人:學習、模仿,最終成爲“他們”

由 第一心理 發佈於 心理

'25-07-05

人羣中總有一些身影,他們成長的腳步格外迅速,彷彿擺脫了某些尋常規律的束縛;

他們並非生來天賦異稟,或者人生始終有幸運光環加持,而是將認知能力進行持續的進化,逐漸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如果能辨識出身邊成長極快的人,學習他們內在具備的某些關鍵特質,能使我們自己的提升速度也大大加快。

失敗不是終點,而是認知的起點

一個成長極快的人,身上具備怎樣的特質?

首先是對事件的“失敗”有着驚人的轉化能力,不是簡單的樂觀和自我安慰,是直接對失敗進行認知重構;

就是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提出的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爲:

人的才智、能力等是可以通過鍛鍊、努力、學習和經驗積累不斷提升的,而不是固定不變的

天賦只是起點,後天的努力和學習纔是決定能力發展的關鍵因素。

具備此種思維的人將挑戰視爲機遇,把挫折視爲獲取信息的來源,成長型思維的人積極擁抱挑戰,將其視爲成長和學習的機會,勇於嘗試新事物。

他們深刻意識到,失敗背後揭示的,要麼是方法不當,要麼是認知偏差,亦或是條件限制。

總歸有各式各樣的原因,規避越多明顯錯誤,越可以少走彎路。

於是分析失敗的種種機制,改進方向,調整下一次的行動方式;

這種能力導致他們不斷試錯並從中提取出寶貴的經驗,成功能結出果實,失敗同樣結出果實,去做就行。

與之相反,“固定型思維”的人往往害怕失敗,一旦失敗就會認爲自己不行,是天生的無能,極易陷入自我否定和沮喪中,甚至放棄努力;

所以他們迴避挑戰,擔心失敗會暴露自己的不足,從而錯失成長的機會。

覆盤與專注,構建內在成長系統

其次,成長極快的人構建了高效的內在反饋系統,不太依賴外界評價,進行自我監控和調節。

每一次行動後大腦會及時覆盤,反思目標完成度和策略有效性,看看情緒是否干擾了判斷,是否達到預期的成果。

這個反芻的過程需要極強的專注力和自我剖析的勇氣。

通過嚴苛的審視,不斷優化處理事情的方式和步驟,把模糊的經驗呈現爲清晰可借鑑的框架;

再持續的看見自己的“看見”,不斷思考自己的“思考”,不用嘗試代價後才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做,哪怕有些事情還未成功也知道自己會成功。

面對“認知間隙”時(指個體在認知過程中,由於各種因素導致的認知存在差異、不一致或空白的區域);

高速成長者會在新舊認知衝突時主動停留在思考中;

而成長緩慢的人本能迴避這種不適感,誤把忙碌當做成長,沒有主動卸除過時認知的勇氣和意識。

再者,成長極快的人展現出了認知能量管理能力,他們深知個人的認知資源有限;

所以將稀缺的注意力與意志力放在最具成長性的重要時刻,明確知道自己當下能力的極限所在,也知道自己踮腳能夠得着的“最近發展區”;

這是由蘇聯心理學家列夫·維果茨基提出的一個重要教育心理學理論;

指的是在獨立解決問題時,所表現出的實際發展水平與更有能力的同伴幫助下所能達到的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區域或距離

歸納來說就是自己能夠取得的最大進步空間。

這個區間的設立使得個體既不會在舒適區麻木,也不會在絕望區徒勞掙扎。

屏蔽了大量消耗性碎片信息與無意義的社交,實現了從現有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的跨越。

每一份心力都獲得了相應的成長回報。

用認知升級打破成長的天花板

成長極快的人具有形形色色的特質;

當我們面對這些人的時候,最應該學習的不是他們具體的時間管理技巧,不是要求去看他們推薦的書單,更不是表面的勤奮。

模仿別人的行爲,或者複製他人的方法往往無效,關鍵要識別方法背後的邏輯;

最核心的要學習的是他們重構自身認知的內在能力,將所見所聽和所想所得的信息拿來升級認知系統的能力。

要想有意識地進行自我升級,本質上是對自身固有認知習慣的一場持續的革命;

主動尋求“建設性不適”,有意識將自己適度推出舒適區,進入學習區;

選擇那些對你當前當前能力構成合理挑戰的任務,在應對挑戰的過程中刻意練習新的思維方式和技能。

同時強化自己的內在反饋,養成即時覆盤的習慣,進行策略上的調整與驗證;

如果意識到自己在某個領域的學習方法低效,需要主動改變信息的輸入方式,轉換思考角度;

每一次的調整都是微小的撥亂反正,用後續的結果來驗證效果,這個過程是在實踐中不斷打破和打磨本身的認知,增添新的觀念。

還得嚴格管理認知能量,它們是稀缺資源,明確當前的核心目標;

不把精力過多放在無關緊要的細枝末節上,削減碎片信息的輸入,減少思維消耗,儘量減少干擾;

如果不是天生的“高精力”人羣,就把自己的“低精力”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更新認知的過程必然伴隨着認知衝突帶來的不適感,那是一個人已有的知識、觀念與新接收的信息發生矛盾時,內心產生的不協調感;

尤其是挑戰根深蒂固的觀念時情緒波動將更劇烈,不過正是在這種張力十足的時刻,認知更新才真正發生。

相比有些情況下是意外痛苦逼迫人成長,此時的情境更像是意外還未發生,我們自己調整迎合痛苦去成長。

辨別身邊成長極快的人並將他們身上的特質學爲己用;

當你開始有意識地重構自己的認知,或者開始把認知、行動和內在融合,就指向了一種關於自我的深層探索,自己也開始了快速的成長之路。

-The End -

作者-山外人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