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私”並不是處好所有關係的祕訣,“自私”纔是。
日本作家山田宗樹寫的小說《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就是因爲在人際關係中太“無私”,而把自己一生都給毀了。

松子參加學校的遊學活動,有學生盜竊旅店的錢財,她非但沒有把學生供出去,反而去偷同寢室老師的錢,填補旅店漏洞。
當旅店老闆要求偷盜的學生當面道歉時,她甚至直接說是自己偷的。
這行爲得有多“無私”。
然而,她的“無私”並沒有得到一個好下場。

學校因松子的行爲要開除她時,松子希望之前她包庇的那個學生,能站出來爲她發聲,卻被學生反咬一口,說是受到她的威脅。
最終,松子被學校開除。
小說的後續情節中,松子在處理與他人的關係,尤其是戀愛關係時,始終表現出很“無私”。

比如:爲了養活作家男友,她不惜去做浴室女郎。
但是,換來的卻是男友的虐待。
其實,松子但凡能“自私”一點,多爲自己考慮一下,多愛自己一點,或許都不會落得個如此悲慘的下場。
在人際關係中,很多人以爲,“只要我‘無私’地對你好,就會換來你對我好。”
然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最容易把關係處爛的行爲,也就是這三個字——太無私。
“太無私”的背後,是一種討好型人格
具有討好型人格特徵的人,完全可以給他貼上一個“太無私”的標籤。
因爲,他們往往會忽視自己的需求,甚至犧牲個人利益,來迎合他人。
這種迎合,無論合不合對方胃口,都可能會把關係處爛。
我們先來假設你的迎合,合對方胃口。

如果你一味去迎合對方,會拔高你迎合對方的閾值。
今天你給對方一碗水,對方很滿足。
或許明天你就要給對方一桶水,後天你要給對方一池子水,對方纔會滿足。
長此以往,是你能不斷給對方更多水,還是對方能踩剎車,讓你不要給更多水呢?
所以,“太無私”迎合對方,很可能會導致對方胃口越來越大。
當你不能滿足對方需求時,你倆關係也就到頭了。
另外一種情況,你的迎合,不合對方胃口。
你一味給對方魚頭,但其實對方想要的是魚尾。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投射效應。
意思是說,我們傾向於按照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來判斷別人是什麼樣的人。
比如:你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傾向於看對方也是心地善良的人。
在討好型人格的作用下,加上投射效應,簡直就是人際關係的災難。
很有可能釀成“吾之蜜糖,彼之砒霜”的結果。
所以,“太無私”無論是否合對方胃口,到最後都很可能會把關係處壞。
你迎合他人的目的,說到底是期望收穫他人對你的好。
但其實這並不能……
“太無私”換不來別人對你好,有價值纔行
人際關係的第一原則是“價值”。
別人不會因爲你對他好,就會對你好;別人只會因爲你對他有價值,而對你好。
早先,我有收到一位讀者的留言,他分享的故事剛好可以用來論證這一觀點。
讀者說,他的父親有5個兄弟姐妹,整個一大家子人,唯獨對他父親的妹妹,也就是他的小姑最好。

他小的時候,不懂爲什麼每年過年,只要小姑回家,都會受到隆重接待,離開的時候,大家還會給小姑很多自家種的蔬菜、水果之類的東西。
現在,他懂了。
父親的5個兄弟姐妹,就屬小姑混得最好,開了兩個工廠,手下管着百十號工人。
也正因爲小姑的這種實力,讓家裏人覺得小姑最有價值。
所以,大家纔對小姑這麼好。
如今,這位讀者剛好到了而立之年,他自己也開了個小公司。
他也正享受着,當初小姑的那種待遇。
然而,在他26歲剛創業時,那時候即使他對身邊的人很好,身邊的人卻表現得很無感。
因此,他對“人際關係的第一原則是‘價值’”這句話,深有感觸。
處好人際關係的正確姿勢
無論是何種人際關係,處好的前提都是,“讓自己成爲自己,讓他人成爲他人。”
讓自己成爲自己,既包括保持自身人格獨立,也包括不斷擴大自身價值。
在一段戀愛關係中,有些人一開始還能保持自身人格獨立。
但是隨着倆人相處的時間越來越長,漸漸地也就失去了自我,一味去迎合對方,以期望對方能夠留在身邊。

殊不知,當初你們能走到一起,其實是你身上的某個“價值點”,吸引了對方。
然而,當你一味去迎合對方,很可能會失去之前你吸引對方的那個“價值點”,反而讓對方想要離開你。
讓他人成爲他人,最重要的一點是不爲難對方,這也是尊重對方的表現。
總之,最容易把關係處爛的行爲,就三個字,“太無私”。
最能把關係處好的姿勢是,“讓自己成爲自己,讓他人成爲他人。”
-The End -
作者-而這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