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上說,“最好的感情,是初見時的心動,是相知時的欣賞,是熟識後的接納,是平淡後的相守。”
姐妹們,你們有想過自己老了之後的樣子嗎?有想過那時候的愛情是怎樣的嗎?
我有想過、夢到過這樣一番場景,這是我認爲愛情最美的樣子,我用自述的方式爲你們展現出來:
我和老伴歲數都大了,再過幾年我倆就是金婚了,想想看,這一輩子就這麼過來了,磕磕絆絆,卻也幸福如意。
這天晚飯後,我和老伴去樓下散步。
彼時的小城剛入夜,風吹着樹葉簌簌作響,走到巷子的拐角處,忽然一個李子滾到了腳邊,不知道是誰走得急,掉了一個李子。

那一瞬間,我和老伴一對視,我倆都笑了。
很多年前,我還是年輕女孩,手裏拎着剛買的李子,就在這個巷口的拐彎處,遇到了我老伴。
當時也只是有一顆李子咕嚕咕嚕滾到了老伴的腳邊,他蹲下幫我撿起那顆李子,遞給了我,抬頭的瞬間,我看到了他眼裏的光。
從那天起,我開始期待每一個傍晚,我會經常經過那個巷口。老伴也沒讓我失望,我總會在那個巷口碰到他。

一來二去,我們熟悉了,再後來,就結婚了,一直相守到現在。
我和老伴這輩子,就是這樣。
初見時的心動,是感情的起點
心動,永遠是最浪漫的開始。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首因效應”,指的是人們在第一次見面時對他人形成的印象會長期影響之後的交往。
那一瞬的目光交流、言語語氣、甚至對方的穿着打扮,都會在潛意識裏留下烙印。

你會對一個人心動,往往不是他做了什麼,而是他恰好出現了,你剛好注意了。
這種感覺很難被準確描述,他出現的時候,就像你的生活突然有了光,有了顏色。
但心動只是開始,不是全部。太多人止步於心動,誤以爲這就是愛,其實它不過是感情的預告片。
相知時的欣賞,是情感的深入
心動之後,要真正走近一個人,就需要相知。
這個階段的感情,不再是靠荷爾蒙驅動的衝動,而是開始看清對方的性格、三觀、生活方式,彼此瞭解的過程,也是彼此欣賞的過程。
很多感情之所以走不遠,就是因爲好感不足以支撐對差異的容忍。
而真正成熟的欣賞,是在瞭解之後,仍然覺得對方值得喜歡。

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有個觀點:人們更容易喜歡那些有些缺點、但真誠可愛的人。
這說明什麼?感情不需要完美,而需要真實。
好的感情,是當你瞭解了一個人的不完美,依然願意留在他身邊;是當你發現他的習慣與你不同時,不是想要改變,而是想要理解。
熟識後的接納,是情感的轉折點
從喜歡到接納,是感情中最關鍵的變化。
接納意味着你不再沉醉於對方製造的浪漫,也不再期待每一刻都心跳加速,而是學會和對方在瑣碎中共處,在差異中理解。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投射認同”,指的是人常常把自己期望的樣子投射到伴侶身上。

如果對方不能達成你的理想形象,你就失望、生氣。
但感情不是打造一個完美戀人,而是尊重真實的彼此。
接納,是你知道他有起牀氣、懶得洗碗、偶爾脾氣不太好,但你也有你的毛病,你們都願意爲彼此收一點鋒芒,慢一點腳步,學着共同生活。
婚姻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提出過一個經典公式:一段婚姻的持久,不是看有多浪漫,而在於如何處理那些不完美。
好的感情,是不怕吵架,而是吵完還能手牽手去喫飯。
平淡後的相守,是感情的最高境界
大多數人熱衷的是前面的心動和熱戀,而真正能走到最後的感情,卻藏在柴米油鹽的日子裏。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這句話被說濫了,卻依舊戳心。因爲很多人一生都在追尋熱烈,卻忽視了平淡裏的幸福。

最好的感情,不是你每天說“我愛你”;
而是你感冒時他能端來熱水,是你累了的時候,他默默幫你關好燈,是你們坐在沙發上刷手機,誰也不說話,卻覺得很安心。
愛能讓人心動,但陪伴才能讓人踏實。
相守,就是每天醒來都有一個熟悉的人,還願意一起迎接每一個普通的明天。
人這一生,遇見很多人,但能經歷“心動—欣賞—接納—相守”這完整四步的感情,其實不多。
有人只停在了第一步,有人卡在了第三步,真正幸運的,是走到了第四步,還願意繼續走下去。

最好的感情,是一生的合作,是共同寫完一本叫“我們”的書。
書裏不全是浪漫詩句,有爭執、有沉默、有無奈,但更有理解、包容和不離不棄。
願你一生所遇皆是良人,願你們的感情不止於心動,更終於相守。
-The End -
作者-李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