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位心理研究所的朋友做過相關跟蹤調查,他跟蹤了兩百多個抑鬱症患者兩年時間,最後發現那些只靠喫藥、天天把自己的症狀掛在嘴邊、總在網上搜各種方法的人,狀態大多沒什麼起色,反而有不少人情況更糟了。聽起來不得其解,但這確實是實實在在的研究真相。
不是說藥完全沒用,在急性期的時候,藥物確實能幫患者改善情緒,不至於滑向更危險的境地。但藥物就好比止痛藥,它不能去除抑鬱症的病根,因爲抑鬱症病根在病態的思維方式,所以“心病還需心藥醫”。
我一個同事的女兒,喫了五年抗抑鬱藥,劑量換了好幾次,情緒稍微有點波動就加藥,結果現在身體耐藥性越來越強,人也變得昏昏沉沉,稍微做點事就累得不行,一遇到點不順心的事就受不了,充其量就是一個半拉人的狀態。其實醫生早就跟她說過,藥物只是輔助,認知不改變,再好的藥也斷不了根。

還有就是老把症狀掛在嘴邊的患者。我的一個哥們,每次見面三句話不離自己的失眠、心慌、沒胃口,哪怕聊點別的,他也能繞回自己的症狀上。剛開始大家還挺心疼他,時間長了發現,他像是把這些症狀當成了自己的標籤,每天反覆唸叨。想想看,每天這麼不斷的說關注自己的不好,那他怎麼能好的了呢,他這是在不斷的給自己加症狀的心理暗示,在強化症狀,長期已久潛意識就會習慣這種症狀。所以,這樣的情況能好起來,那可真就奇怪了。
更要命的是總在網上查來查去的患者。本來只是有點情緒低落,結果在網上一搜,把各種症狀往自己身上套,今天覺得自己是重度抑鬱,明天又懷疑自己有焦慮症,越查越害怕,最後嚇得連門都不敢出。就像之前我寫的文章裏說的,網上的信息亂七八糟,很多都不專業,你拿着那些碎片化的東西對號入座,就跟拿着說明書給自己診病一樣,不嚇出點毛病纔怪。

抑鬱症的根源在思維方式上。抑鬱症患者要想徹底走出來,不能靠喫藥,而是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
陽明心學有一個很經典的思想“心外無物”,意思是所有痛苦都源於自己的內心。你怎麼看世界,世界就怎麼對你。要是總抱着“我不行”“我倒黴”的想法,那日子肯定越過越憋屈;但要是相信“事情總有解決辦法”,哪怕暫時做不好也沒關係,心態就會完全不一樣。
推薦大家不妨看看這兩本書,《抑鬱症打卡自救》和《情緒自救》,書中的“觀息法”和“正念訓練”能幫你慢慢走出抑鬱。

最後我想對抑鬱的朋友們講,別總盯着自己的“病”,該喫飯喫飯,該睡覺睡覺,每天出去走半小時,哪怕只是曬曬太陽;找個能說上話的人聊聊天,別老聊自己的症狀,就說說今天的所見所聞,或者是聊聊八卦。要是有行動力,最好每天抽出半小時以上時間到公園去走。運動的過程本身就是改善抑鬱的天然良藥,你會發現很多時候,走着、走着你的抑鬱心情就改善了。
其實抑鬱症沒那麼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抑鬱症的恐懼,還有錯誤的認知。別總想着靠藥物、靠別人,真正能救你的,是學會跟自己和解,換種方式跟這個世界相處,接受生活裏的不完美,允許自己犯錯,慢慢你就會變得鬆弛、自信,而抑鬱也就悄悄的遠離了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