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費斯丁格效應

由 心理自救 發佈於 心理

'25-07-07

誰能想到,一個早餐灑在衣服上的簡單意外,會讓人一天的心情都沉入谷底?有時候,我們抱怨命運的不公,卻不曾意識到,生活中90%的局面,實際上是由我們怎樣回應那10%不可控事件所決定的。這便是心理學中著名的費斯丁格效應的核心所在。

1費斯丁格效應的心理學邏輯

費斯丁格效應,以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丁格(Leon Festinger)的理論命名,他廣爲人知的認知不協調理論引發了一系列關於人類行爲的深入研究。費斯丁格指出,生活事件所產生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對此類事件的反應方式,而非事件本身。這種對生活掌控力的理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行爲。

在職場中,經常可以看到類似的情況:一項突如其來的任務是否讓你焦頭爛額、怨聲載道,還是激發起解決問題的鬥志,完全取決於你的選擇。同理,在人際關係中,偶爾的誤解與矛盾,一念之間,可以是友情決裂的劫火,也可以是心靈貼近的契機。

一個經典例子

一天早上,男人卡斯丁起牀洗漱,隨手把手錶放在了洗手檯上。妻子看到後怕被水淋溼,就把手錶拿到了餐桌上。兒子喫飯去拿麪包時,不小心把手錶碰到地上,摔碎了。

卡斯丁看着自己心愛的手錶被摔壞,怒火中燒,把兒子揍了一頓,還責怪妻子不該把手錶放在餐桌上。妻子委屈地辯解說,自己是好意,怕手錶被水打溼才放到了餐桌上,卡斯丁卻說,手錶是防水的……

就這樣,夫妻倆大吵了一架,卡斯丁連早餐也沒喫就出門了,快到公司時才發現竟忘記了自己的公文包,於是他立刻掉頭回家。

當他趕回家時,妻子上班、兒子上學,家裏並沒有人,更糟的是他的鑰匙還在公文包裏。他打不開門,只能給妻子打電話,接到電話的妻子急匆匆地往回趕,在回來的路上,不小心撞翻了水果攤,攤主不讓她走,最後賠了一筆錢才得以擺脫。

當卡斯丁拿着公文包衝到公司,已經遲到了15分鐘,他被上司狠狠地罵了一頓,心情壞到了極點,下班時因爲一些小事,和同事又吵了一架。

妻子也因爲遲到,被扣了全勤獎;兒子當天參加比賽,原本有望獲得冠軍,卻因爲捱了打發揮失常,與冠軍擦肩而過。

在這個故事中,主人公卡斯丁因爲一塊手錶,沒能控制住自己的負面情緒,導致了一連串“災難”事情的發生。

這個例子說明了人們對事件的反應是如何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


2應用費斯丁格效應來塑造積極的心態

如何有效地運用這種效應來改善我們的生活質量?一項關於情緒調節的研究表明,積極的自我對話、深呼吸和注意力轉移方法,能夠有效減少消極反應的頻率。這都有助於緩解負面情緒。


自我對話:面對困境時,嘗試進行積極的自我對話,將“我無法應對”轉化爲“我會想辦法解決”。


深呼吸:簡單的深呼吸練習能夠幫助我們在碰到突發事件時迅速平復心情。


注意力轉移:專注於解決方案而非問題本身,將注意力從消極情緒上轉移開。

回想今天,你是否遇到了某些讓你心生煩躁的小插曲?試着從費斯丁格效應的角度重新審視這些經歷:是否可以換一種更積極的方式去應對?明天,當意外再次發生,你會選擇用何種態度去面對?


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用我們的反應譜寫着自己的劇本。問題是,你想要一部怎樣的生活劇?是任由情緒失控的大火,還是一部掌控命運的精彩篇章?

Scroll to Top